红心猕猴桃背后的农业产业扶贫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9-08-29 11:35:26 | 来源:半月谈网 | 作者:刘一鸣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猕猴桃,农业投资,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贵州六盘水

半月谈记者来到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看着漫山遍野的猕猴桃,被套着袋子,十分诱人。据悉,这片猕猴桃基地绵延近120平方公里,由于红心猕猴桃甜度与口感远高于绿心猕猴桃,所以该基地的猕猴桃曾在2018年创造4000箱猕猴桃40分钟在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电商平台上售空的销售佳绩。

然而据猕猴桃产业园负责人,六盘水市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光汝介绍,几年前的这里和现在完全不是一番景象,这家企业虽是国企,但之前一直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猕猴桃产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这使得猕猴桃的种植、研发、加工、销售都存在着发展瓶颈,所以,以前这里的猕猴桃种植面积很小,大部分土地都被农户用来种玉米,不仅产量和经济效益低,对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破坏也严重。

再加上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生态环境脆弱,全省喀斯特出露面积占71%,石漠化区域占20.39%。2015年,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贵州就有3个,全省88个县中66个县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省贫困人口623万,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9%;贫困发生率18%,比全国高10.8个百分点,这使得贵州省的脱贫攻坚不仅是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更是难点。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调研时指出,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最主要的是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希望贵州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以往的扶贫工作,不少都是一家一户发放扶贫贷款,让村干部带领农户搞种植、搞养殖等等,实践证明效果不佳,不少农户因养殖、种植技术不足、销售经验不足、管理理念落后等原因,做了赔本买卖,不仅没有脱贫,还欠了贷款,如何转变传统的扶贫模式,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利用资金,考验着扶贫干部的智慧。

就在此时,贵州六盘水的扶贫企业——六盘水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将贷款的目光转向了中国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以往建行贷款大都面向政府及大型央企、国企,但作为国有大行,不同于普通企业,中国建设银行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的号召下也提出了“普惠金融”战略,这使得六盘水农投公司将扶贫的目光转向了贵州建行,最终与贵州建行达成共识:唯有产业扶贫,才有扶贫后劲,通过支持龙头企业规模化流转土地和全产业链经营发展,在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的资金支持、智慧支持等多方位支持下,实行“龙头企业+金融+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扶贫新模式,其中农户只负责种养,不负责销售,不承担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小农经济面临的小、散、弱的风险迎刃而解。

针对建行如何实施多方位的支持这一问题,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行长李洪茂向记者说到:为解决猕猴桃项目中所雇佣的农户专业化知识不足的问题,建设银行开办“田间地头的建行大学”,以建行大学走进猕猴桃产业基地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为农户们带去了预防电信诈骗等金融知识,同时邀请种植专家现场讲解猕猴桃种植技术要点,以及贵州分行合作,先后举办了四期扶贫干部培训班,共培训240人,这些活动都切切实实为当地扶贫工作提供了智慧支持。

获得各方面支持的六盘水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最终将3万亩猕猴桃老基地进行提升改造,同时建起1.2万亩新种基地,商品率由过去的4成提高到8成,实现生产、销售、加工、冷链等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打通整个产业链,为做大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猕猴桃产业园已经开始进入经济效益的收获期,以猕猴桃为基础的一系列产业链日渐完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据猕猴桃产业园务工的农户刘伦说:“过去这边的人都是靠种植玉米,一年一亩地平均也就一二百元收入,现在土地流转了,农户在猕猴桃基地务工收入每天70元,除劳动收入外,土地流转收入也达到每亩地800元,远高于之前的玉米种植收入,此外猕猴桃公司还把将企业利润的8%-10%分红给我们。”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一整套以猕猴桃为中心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农户19075人土地流转,人均增收3780元/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71人就业。”胡光汝说。

建设银行贵州分行行长李洪茂还告诉记者:“实践证明“龙头企业+金融+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扶贫新模式是可行的,所以我们后来还为毕节矮化苹果、贵阳蔬菜、黔西南食用菌等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授信超过32亿元,投放贷款近16亿元,带动了643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半月谈记者 刘一鸣)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