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深处“三山”巨变:石阡脱贫摘帽记

发布时间:2019-08-23 08:56:54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欧甸丘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产业发展,村民,石阡,生态

本报记者欧甸丘

石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日正式摘掉了贫困“帽子”,为武陵山区脱贫史又增添了光辉一笔。数年来,日以继夜的脱贫攻坚、蓬勃发展的扶贫产业、如火如荼的基础建设……凝聚成今日“三山巨变”,标志着武陵山区在变绿、变富、变幸福的路上阔步前进。

石山变青山

石阡大部分地区属喀斯特地貌,也是武陵山区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名。无处不在的石林构成了一幅山区特有的天然画卷,也构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贫困鸿沟。生态脆弱导致难以快速发展,发展缓慢导致生态难以有效保护,曾是困扰地区经济发展的桎梏。

“全县贫困发生率曾高达27%,不谋发展绝对不行,不计生态成本的发展同样不行。生态脆弱区的发展,唯有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生态发展之路。”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说。

在石阡县龙塘镇,平地凸起的山梁蜿蜒向北,绵延十多公里,跨越11个村庄,数十平方公里的大山上,黑灰色的石头突然窜出、直插天空,将贫瘠的土地切割成无数个“小窝窝”。

官庄村位于山梁最北端,村主任李军禄两年前曾尴尬地对记者说:“地里除了长石头,其他都不长。地块小、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村里的历史上,就没有搞成功过任何产业。”如今,环顾官庄,郁郁葱葱的樱花树、金丝皇菊、茶叶为长满石头的山梁盖下了高低不等、层次不同的绿色“被子”。

石头还是那些石头,但山已不再是那座山。“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老百姓的腰包也慢慢鼓了起来。金丝皇菊今年进入丰产期,山梁上的3000亩新植茶园预计两年后可初产。”龙塘镇党委书记兰显君说。

石阡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9.3%,比十年前提高了16个百分点。“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们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全程,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把果蔬药、苗木苗圃、生态养殖作为重点产业,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力求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发展的共赢。”皮贵怀说。

荒山变“金山”

两年前,来到国荣乡楼上村可以看到,匍匐在山梁上的村庄一片萧条,农田大部分荒芜,无人居住的木房子破败不堪。经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里的一块块荒地如今变成了产业的高地,高效经济作物替代了低效的传统农作物。拥有近5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村——楼上村,如今成为石阡乡村旅游的一大景点。

沿着楼上村的村道穿村而过,深红色的紫薇花挤满枝头,生机勃发的金丝楠木占据了每一块土地,新成熟的瓜果散发出清新的气息。国荣乡党委副书记罗洪军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决定依靠楼上村本地树种——楠木,发展苗木苗圃产业,两年来已经发展3000多亩花木,替代了原来的玉米、番薯等低效农作物。

记者在园区的育苗棚下看到,新育成的楠木苗已经生长到十厘米左右高。“今年播种1万斤楠木种子,已培育出楠木苗1200万株,可移栽15万亩国家用材储备林,育苗基地每年可达3000万元以上育苗产值。”负责经营这片农业园区的尹介华说。

农村产业发展给村庄带来了更多绿色,也带来了更多人气,不少曾在外务工的农民开始回到村里工作。“一天可以拿一百块工资,还可以学习楠木的育苗技术,还能照顾到家,比在外面打工强得多。”曾在浙江务工20多年的村民李德银说。

尹介华说:“2018年以来,园区共发放农民工工资606万元,务工群众人均工资在每年2.7万元以上,其中有199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长期在园区务工。”

石阡去年调减低效农作物15.5万亩,新植茶园6.2万亩、果树4.3万亩、苗木苗圃4810亩,茶园总面积达到36.47万亩,果园总面积达到15.4万亩。“村民正在从原来的‘为吃而种’到‘为卖而种’转变,经济效益激发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山上再也找不到一块闲置的土地了。”罗洪军说。

穷山变靠山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石阡大地切割成一幅沟壑纵横、奇峰险峻的山水画,也形成了无数道阻挡人们走出大山的地沟天堑。城镇和村庄镶嵌在大山的褶皱中,缺水、缺路的大山却难以养活一方百姓。脱贫攻坚把自来水送进了农村的千家万户,打通了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曾几何时让群众苦恼不已的大山,已经成为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靠山。

缺水一直是大沙坝乡芹菜塘村的“老大难”,以往每年七月到次年三月都是缺水季节,村民靠“望天水”“屋檐水”为生。“实在没法时,只能靠消防车从山下运水,全村人排着队提着桶去接水。”村民冉如森说,最盼望下雨,便可以把院坝里、稻田中“窝窝”里的水,还有马路边上“牛蹄印”里的水,用锅铲铲起来备用。

冉如森从来都不敢想象,如今打开厨房的水龙头,便可获得源源不断的山泉水。石阡县水务局局长李正春说,2014年以来,投资3.9亿元,实施人饮安全项目411个,建设蓄水池1151个,铺设管网6215公里,全县所有村组均安装了自来水,基本实现家家户户“水质达标、水量充足、水压稳定”。

解决缺水问题的同时,农村公路的建设同步实施,道路通到哪里,产业便发展到哪里。时下正值石阡黄桃出产的旺季,中坝街道长坡村党支部书记冯再刚没有再像过去那么焦虑黄桃的运输难题,村级合作社的六万多斤黄桃四天之内就全部销售一空。

“去年产业路修好之后,运输车辆可直接开到桃园旁边,不用再肩挑手扛好几公里,大大降低了黄桃的销售成本,提高了村民搞产业的积极性。”冯再刚说。

石阡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杨胜高说,2014年以来,投资59亿元,在崇山峻岭间修建县、乡、村、组四级公路3143公里,解决了全县所有农户出行“最后一百米”的问题,基本实现“村寨公路户户连,走路不湿鞋”。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