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攻坚的“吴堡答卷”——来自吴堡脱贫一线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8-09 13:49:13 | 来源:陕西日报 | 作者:雷魏添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吴堡县,选址布局,新渠道

吴堡县鸟瞰图。本报记者 雷魏添摄

本报记者  雷魏添  通讯员  辛亚娥

欢歌笑语的移民搬迁小区、晶莹剔透的挂面“瀑布”、美不胜收的千亩昆仑山雪菊、有序运转的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这是吴堡县交出脱贫攻坚答卷后的新面貌。

2015年以来,吴堡县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找准了精准脱贫的“新路径”,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新渠道”,增强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如今,吴堡县6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03户13913名贫困人口顺利退出,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脱贫致富有门道  城乡群众喜开颜

蜿蜒的山路两旁是连片的果林,芬芳的花香弥漫在充满绿意的果园之间……8月6日,当记者来到吴堡县辛家沟镇深砭墕村时,今年50岁的宋凤琴正在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果树拉枝。

“原先可不是这样。” 宋凤琴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我们村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立地条件差,种啥啥不行、养啥啥不成,村里人长年在外面揽工,可受罪了。”

“随着精准扶贫的开始,我家看到了日子改善的希望。” 宋凤琴说,2015年,她家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产业扶持资金,她和爱人发展起了羊子养殖,开办了小型米面加工厂。

2015年,根据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耕地闲置荒芜的情况,深砭墕村党支部多方论证、广泛商议,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依托驻村园区栽植山地苹果545亩,引导村民按照资金、人头、土地入股,预计到2022年可达盛果期,户均收入2.2万元以上。

今年夏天,深砭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果园初次挂果。宋凤琴吃着甜脆的果子盘算起一年来的收入。她说,现在家里饲养了160只羊,还有十多亩果树,米面加工厂生意不错,加上在合作社务工的收入,一年收入可达到10万元。

从村镇到城乡,吴堡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尝到了脱贫攻坚带来的甜头。

吴堡县宝船玩具厂是苏陕协作结出的果实。厂里的工人,由楼上怡馨小区的103户易地搬迁脱贫户组成,他们用劳动编织着属于自己的“致富梦”。

35岁的王家仡佬村村民薛莉花,就是其中一位“追梦人”。几年前,她的丈夫一病不起,俩娃的学费、丈夫的医药费、全家的日常开支……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她的肩上。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吴堡县在县城内选址布局龙山惠民家园等5个集中安置点,使得薛莉花等815户2430名贫困群众住上了新居。

2017年冬,薛莉花全家正式告别老旧窑洞,搬进了怡馨小区一梯四户的单元房。“我们只出了5000元,就住上城里的‘河景房’,心里可舒坦了。”薛莉花说。

扶贫扶志马力足  精准施策显成效

31岁的白生龙出生在吴堡县宋家川街道后庙山村的一户贫困农家,患有先天性高度近视,但他却会创作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活灵活现的故事绘本。

根据他的情况,2018年6月,白生龙在驻村干部的介绍下,被聘为离家不远的吴堡县扶贫车间——发航木梳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厂里管吃管住,收入可观,他还有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绘画爱好。“我有手,能做事,要自己养活自己!”如今的白生龙谈起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

为确保精准,吴堡县对扶贫对象逐户逐人核实信息,因户因人施策。吴堡县岔上镇高墕村村民任春平就是其中一户受益者。

今年57岁的她每天起床后都要对院子里的鸡舍“例行视察”,然后才扛着锄头走半个小时的山路去伺候庄稼。几年前,任春平的丈夫患病离世,为了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借债数万元。2016年,她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养殖肉鸡,种植扎蒙、红枣等经济作物,还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辛勤劳作的她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为了让贫困群众吃上“产业饭”,吴堡县将扶贫资金与农村“三变”改革衔接,对适合吴堡本地发展、具有长效增收潜力的红枣、核桃、蚕桑、花椒和山地苹果等特色产业,制定了单项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扶持政策,鼓励规模经营和整村推进。仅2018年,吴堡县贫困户个户产业项目财政资金总投入1965.35万元,覆盖全县100个行政村贫困户5586户12587人。

摘帽不是终点,小康仍在路上。下一步,吴堡县将统筹抓好防贫减贫工作,着力打好产业和就业、扶志扶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护巩固、基层组织建设四大“巩固提升战”,全力巩固提升脱贫基础,带领群众奔小康。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