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民警扶贫路上有担当

发布时间:2019-07-30 09:14:02 | 来源:法制日报 | 作者:王家梁 王鹤霖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张德晟,走秀,扶贫工作,扶贫贷款,不公平

“张书记,我家的樱桃今年长得可好了,有空过来尝尝。”

“张书记,我家小猪最近不怎么吃东西,怎么办啊?”

“张书记,帮我看看我家这个合同能不能签?”

……

刚走进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水桐村,眼前的一幕让《法制日报》记者吓了一跳,三五成群的村民结结实实把张德晟给围了起来,问这问那。这个曾经“不受待见”的挂职书记,如今已是当地的“大明星”。

2017年9月15日,原本在贵州省公安厅禁毒总队任职的张德晟按照省里统一安排,到镇宁县挂职县委副书记。他告诉记者,当时大家发现帮助他们脱贫新来的副书记居然是个挂职的,都认为这只是一位过来“镀金”的领导,下基层不过是“走秀”。然而,正是因为张德晟的“走秀”,让大家对他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当“走秀”变成张德晟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时,大伙儿开始默默地接受了他。

一到镇宁,张德晟先干了一件事——考试。考试的对象从县委书记到村干部,以及所有的扶贫队员。听说考试,下面议论纷纷——“上面来的人就会走走过场、搞点形式。”“考试,就是摆摆‘花架子’。”

没想到,考试的题目简单而实用——养一头猪可以得到多少补助?危房的鉴定标准是什么?……考完试,很多干部感到不好意思,“政策都没掌握,怪不得到贫困户家中感觉无话可说,原来自己才是‘花架子’”。

在扶贫工作中,张德晟发现走访最能接地气,在走访中他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不公平”。“资源分配不均,人民群众觉得政策落实不好,他家明明很有钱为什么还是贫困户?这让村民心中有怨气。”张德晟说,扶贫干部不能只知道机械“开药”,必须也要知道这“药”开给谁,要想顺利开展工作,就必须要做到精准,才能解决群众反映的“不公平”问题!

如何做到精准扶贫,他把公安工作模式应用于脱贫攻坚工作中,组织了“干部大走访”和公安“大数据”精准研判专项行动,大胆探索公安扶贫新路子。全县抽调1000多名干部到所有乡(镇、街道)开展为期10天的地毯式入户核查,然后组建扶贫信息比对分析专班,依托“大走访”的结果和各行业“大数据”特别是公安“大数据”,采取“数据池”内碰撞比对的方式,对公安、扶贫、民政、工商、卫计、教育、住建、银行等部门数据资源进行精准比对,准确排查“三率一度”中存在的问题。

很快,“不公平”的声音平息了。

走在村寨中,让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有张德晟创办的移动小喇叭工程。镇宁县扶贫办牵头购买的522个移动小喇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耳边宣讲,把党的声音传遍村村寨寨,强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力量覆盖全县。

70多岁的村民张玉珍告诉记者,自己一家七口人中两人有残疾。张德晟了解情况后,积极为他家争取到扶贫贷款,联系销售渠道。现在,一家人种了蜂糖李9.2亩,生姜6亩。2018年,光这两项收入就有45000元。

在镇宁,像张玉珍这样靠农作物销售成功脱贫的贫困户有很多。“镇宁县能否脱贫摘帽,是对我们全县干部的考验。因此,全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做一名知识‘杂家’和脱贫攻坚的‘专家’,就成为干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张德晟说,他每时每刻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公安民警,凡事发挥公安攻坚精神,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必须冲锋在前,脱贫攻坚也是战场,绝不可以掉链子。

2019年4月,镇宁县经过第三方评估,报贵州省政府批准,镇宁县正式脱贫摘帽。

采访过程中,镇宁县委政法委一位干部悄悄告诉记者,别看张书记每天雷打不动、干劲十足地忙碌着,其实他家中刚刚遭遇了不幸,他不满两周岁的儿子因病没能抢救过来。很快处理完家里的事,他又回到镇宁扶贫一线。

或许,这就是千千万万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吧。正如张德晟所说,作为人民警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是打击犯罪,还是脱贫攻坚,都要有“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亮剑精神。(记者 王家梁 王鹤霖)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