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带来的变化——冀北山区贫困村走访记

发布时间:2019-07-16 10:07:33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王民、骆学峰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贫困村,冀北,村村通,自然村,宁石线

新华社石家庄7月15日电  题:一条路带来的变化——冀北山区贫困村走访记

新华社记者王民、骆学峰

盛夏,记者在冀北隆化县山区驱车数百公里,走访三个地偏路远的贫困村,实地感受交通扶贫成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不会想到群众对路有多么期盼,也体验不到修路给他们带来的兴奋、满足、幸福……

(一)哑叭店

哑叭店村位于隆化镇山沟谷地,辖10个自然村,有1073人。一条近10公里的河套碎石路曾是开车进县城的唯一通道。

菜贩刘宝利常年在这道沟卖菜,一辆双排小货车只开了三年,“浑身”哗啦响,轮胎不知换了多少条。“简直是开蹦蹦车。走一程,一箱鸡蛋碎几斤,不挣钱。”他说。

遇上大雨、大雪,碎石路基本断交,只能步行翻越小黑沟的山梁进县城,梁上小路最窄处20厘米,10公里走半天。今年81岁的王淑芝恨死了这条路,40岁那年生老小,产后第四天,硬生生从县城走回家,落下治不好的月子病。“我娘说‘傻丫头,看你老了腿疼不!’果真,两条腿疼了几十年,走路一晃一晃的。”老人说。

驻村扶贫工作队筹资在哑叭店村修路24公里。第一书记赵英会说,河套碎石路、小黑沟山梁小路都变成了水泥路,去县城只用半小时,自然村“村村通”“户户通”。

路修好了!刘宝利新换了厢式小货车,既省轮胎又省油,跑的次数也多了,“成本低了,菜价也降了。”村党支部书记刘占伟说,能人返乡开办家具厂,15个贫困户在厂里打工,每月保底2800元。村医刘树强说,现在“120”也20分钟就能到村!

(二)羊圈子

羊圈子村位于唐三营镇海拔上千米的山区,辖10个自然村,有1490人。“宁石线”穿村而过,原是一条超期服役的乡级水泥路,路面坑坑洼洼、破损严重。

烂路故事多——曾有村民骑车把孩子颠下路边水坑;村委会副主任马占山骑摩托躲大车,撞上大石头,胳膊摔成骨折;徐东军种了40亩玉米,冬天路上起冰包,粮食运不出去,等冰化了,粮价也跌了;村里有人羡慕附近村搞大棚蔬菜挣钱,因为路太颠,运走的茄子磕得满身是伤,再便宜也没人买。

重修“宁石线”,百姓盼了十几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将18公里的一段“宁石线”升级改造为县级柏油路,串联沿线5个贫困村。羊圈子各自然村实现“村村通”,20平方公里的村域有了20公里水泥路。

新修的“宁石线”两侧,羊圈子村建成集体设施农业。一侧是8座蔬菜大棚,种植了黄瓜、甜瓜、豆角、西红柿;一侧是55亩木耳基地,30万个菌棒远看白花花一片,近看个个都钻出木耳丁。

马占山承包蔬菜大棚,成立合作社,他说:“沿路搞大棚菜的多了,商贩主动上门收菜。”第一书记杨书祥说,自从路修好了,原有的十几辆小出租减少了,大公交车来了,班次增加了,小出租降价40%。

(三)双峰山

双峰山村位于西阿超乡,辖7个自然村,有1379人。第一书记王孟章初来这里扶贫,坐车去了一趟鞭子沟,彻底被“震惊”了,“河套就是路,全是碎石,颠得我吃不下饭。”

仅有215口人的二道河自然村在伊玛图河东,河西是一条大路。河上没桥的年代,人、车都得蹚水过河,60多岁的老人基本都腿疼。夏季大雨,冬天上冻,春天开河,人和车都过不去。

一河之隔,望路兴叹。在村边修一座能走大车、经久耐用的桥,这个愿望,二道河村民盼了很多年。

清朝,修了一座木桥,被冲走了;20世纪90年代,修了一座吊桥,现在侧倾了。吊桥使村民免受蹚河之苦,但走不了大车。走在吊桥上晃晃悠悠,近几年掉下去的人不少。贫困户陈金才推车不小心掉到河里,全身骨折18处,花了3万多元才出院。

因为这河、这桥,外村的姑娘不愿嫁到二道河,剩下十五六个年轻光棍;河滩几百亩稻田要流转,没人承包;玉米收获了,别的村能卖1.2元,二道河卖1元,卖啥啥便宜,买啥啥贵。

得知驻村扶贫工作队已协调好资金,要新修一座101米长、5.5米宽的大桥,二道河村男女老少把他们围住问这问那,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