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牛事”:肉牛产业扶贫与环保

发布时间:2019-07-05 09:44:08 | 来源:中国报道 | 作者:赵文琪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肉牛产业,肉牛养殖,养牛,丰都县,农户

中国报道讯(赵文琪 报道)包鸾镇位于重庆市丰都县的西部,该镇的主体是离长江南岸不远的一处小盆地,当地称为“包鸾坝”。在包鸾坝的周边有不少高山坡地,丰都县的肉牛产业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从贫困村到肉牛村

包鸾镇飞仙洞村位于包鸾坝西南的坡地上,曾经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耕地稀少困扰着当地村民,农户除了外出务工外没有稳定收入。原本飞仙洞村民也会养牛用于耕地,不过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几户人家才能合养一头牛。

转变发生在2002年,原来的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现已并入西南大学)把南方肉牛改良的科研项目放在丰都包鸾镇来做,当时选择了飞仙洞等两个村作为试点,引入了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等8个优良品种,与本地黄牛实行杂交。

现年48岁的张升鱼过去在外务工,2002年借着科研试点的契机开始养牛。当地政府为养牛户提供了贴息的小额信贷,张升鱼也贷款买了3头牛。十几年后,目前张升鱼经营的丰都县升鱼肉牛养殖场已经有了一年四十几万的收益。2011年,张升鱼成立了“丰都县雁塘湾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有22户农户入社,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售卖成品。该合作社现在年纯收入200多万元。在记者走访期间,张升鱼带记者来到邻居曾报昌的院子里聊天,仅仅几年以前还是贫困户的曾报昌一家,开始养牛之后,在2016年底脱贫,如今一年也有十几万收入。近两年有3家贫困户通过小额金融贷款发展肉牛养殖成功脱贫。“养殖业对技术的要求高一些,但挣得很快,如果一个周期养个三五头牛,早就脱贫了。”包鸾镇党委宣传委员易波说道。

张升鱼和他的养殖场(今日中国 喻捷 摄)

飞仙洞村肉牛养殖户曾报昌

飞仙洞村共有446户,从坝上到山上约十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6个村民小组,在肉牛产业发展起来后,目前只有1户人家因病未能脱贫。在养牛的农户中,养殖3头牛以上的有60-70户,最多的一户张金威一家养了200头以上。

最早政府为发展肉牛养殖提供贷款,并且垫资让农户养,在尝到甜头后农户开始自觉养。入行早的养牛大户也积极发挥带动作用,比如张金威家每年都会迎来至少十几位学徒,他们有的来自丰都其他乡镇,有的来自忠县、石柱、武隆等周边县。学徒不收学费,管吃管住,在张金威的养殖场打工,学习技术。包鸾的养牛技术来自西南大学的农业专家,而现在,“每个养牛户都是专家,包鸾的技术在整个渝东南都是最好的”易波说。

养殖大户张金威

张金威的牛圈

丰都县肉牛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介绍说,丰都县对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四项奖励扶持政策,一是针对农户外购牛犊,提供每只200-250元补助;二是针对母牛产犊的奖励,如果农户有5头以上的母牛,产5-9只牛犊的,每头牛犊补贴500元,产10只以上的,每头补贴800元;三是免费提供冷冻精子;四是补贴县里的有机肥加工厂,处理牛粪等废弃物。

“先有包鸾的南方肉牛改良,后有恒都的肉牛产业。”提到丰都县肉牛养殖的历史,易波自豪地说。恒都是一家总部在丰都县高家镇的农业集团,成立于2009年。在发现养牛可以脱贫致富后,丰都县引进了恒都公司,完善养殖产业链,带领全县养牛,周边忠县、石柱、武隆的肉牛养殖也是从包鸾起家的。恒都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主要角色是屠宰、加工、销售。养牛农户购买牛犊或自行繁育牛犊,在家庭牧场饲养8到10个月的“架子牛”由恒都或其他企业收购,再经过约8个月的育肥后屠宰销售。丰都的肉牛产业带动了约2万农户参与,其中包括了2000多贫困户。农户们的参与包括养牛、牧草种植、进入龙头企业工作等多种形式。张升鱼这样的养牛户能自种牧草,张金威家还从养牛扩展到了饲料供应。酒糟是酿酒后剩余的残渣,可以同牧草一起搭配喂牛,张金威在扩大养牛规模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机会,从周边县区的酒厂收购酒糟供应给整个渝东北地区的养牛户。

变废为宝,生态养殖

截至2018年底,丰都县一共有15.7万头牛存栏。一头牛一天排便25-30公斤,相当于全县每天产生约4千多吨牛粪,如不及时处理,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飞仙洞村民回忆说,2007到2010这几年是肉牛养殖快速发展的时期,养殖户忙于扩大生产规模,忽视了环境污染问题。牛粪只有一小部分能直接用做肥料,其余未处理的粪污导致村里蚊子、苍蝇到处都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易波回忆说,当时进村都下不了脚。

牛的粪尿不仅占用土地、滋生病菌,一旦渗入地下还会污染水源。丰都县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当地的水质关系着中下游几亿人的健康。如何树立“上游意识”,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问题和矛盾,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2011年,丰都县提出建设“中国肉牛之都”,也是从这个时段开始,丰都加大了对肉牛产业污染的治理、管控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6年建成的丰泽园有机肥厂就坐落在恒都肉牛养殖基地旁边。该基地目前肉牛存栏量约5000头,其牛圈里设置了自动刮粪系统,无需人工操作即可定时收集牛的粪尿,集中后用吸粪车运到旁边的有机肥厂。记者在丰泽园有机肥厂了解到,该厂可处理牛粪、蘑菇渣、中药渣等多种农业废弃物,利用“肉牛粪便罐式发酵技术”,可以用24小时完成牛粪尿的发酵和无害化处理,5、6天可以完成加工,而传统的条垛式堆肥需要半个月时间来发酵。丰泽园的生产能力为每年五万吨有机肥,但还没有达到那个量,目前在二到三万吨之间。这是因为生产原料牛粪还保证不了,“希望恒都那边多养些牛,我们都能消化掉”,该厂的副总经理吴东平自信地对记者说。

除了同大型养殖企业对接,规模养殖农户也会把牛粪集中运到有机肥厂,过去不值钱的牛粪现在收购价为90元一吨,而且还产生了专门收购、运输牛粪的经纪人。

“西南地区能达到国家有机肥生产标准的只有丰泽园一家”吴东平说。在农业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之后,养殖场的环保问题得以解决,粪便、废水能完全变成肥料。“从根本上解决了规模养殖有机废弃物污染问题,可实现畜禽养殖粪污‘零排放’。”

对于家庭牧场来说,还可以通过更灵活的方式来解决污染。2014年,丰都县聘请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团队进一步论证全县肉牛环境承载量,新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在包鸾镇,由于包鸾坝地区为水源保护地,被划定为禁养区,在2018年关停了43家养殖场。飞仙洞村靠近包鸾坝的几个村民小组成为禁养区,而山上高海拔的几个组为适养区,承载量被定为每200亩养50头牛,全包鸾镇的肉牛存栏量控制在9000头左右。“如果要发展到一万头简单,我们是要控制它的规模”,易波说。

在飞仙洞村2组,记者走访了一处沼气工程,是由当地合作社建设的,总投资340多万元,建设经费的三分之一来自中央投资,三分之二来自合作社自筹。这个沼气池每天可以处理粪污27.5吨,产生的沼气可以解决周边2个村民小组的生活用气,主要是做饭和取暖。产生沼气之后的发酵物可以作为有机肥,不仅能给农作物施肥,还可以种植蚯蚓和食用菌。养殖户的牛圈实现了雨污分离、干湿分离,避免雨水和粪尿结合污染土地水源。养殖户张金威很早就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他在自己家的牛圈里介绍说,2009年以后建设的牛圈都包括了全套的排污、防污设施,以前的旧牛圈也得到了改造。

飞仙洞村2组的沼气池

“去年新修的牛圈是我做的实验,散养小黑牛,让它运动”,张金威的儿子在一边补充说。不同于家庭牧场常用的栓养,给牛更多的活动空间虽然会让育肥的过程变慢,但可以让口感变得更好,适应中高端市场的需求。

通过17年的发展,从1头牛、2头牛、3头牛,到几十头牛、上百头牛,从脱贫到致富,从一味发展到环保并行,肉牛养殖户和整个丰都的肉牛产业正在转型发展中。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