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锁国”到“陆联国”——转型中的老挝

发布时间:2019-04-19 15:24:14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季岚岚 | 责任编辑:孙芳

关键词:“陆锁国”,“陆联国”,转型,老挝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自1986年开始,老挝实行了革新开放,全面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尤其在过去十年,老挝GDP维持了平均超过7.5%的高增长率,人均GDP从2007年的710美元快速增长至2017年的2457美元,贫困率从1990年的48%下降到2015年的23.2%,这一发展成果使得50万人摆脱了贫困,老挝也因此在2015年实现了将赤贫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MDGs)。根据老挝第八个五年计划(2016-2020),老挝政府将过去十年的发展成果主要归因为:中央政策有效转化为地方实践;政府将资金集中用于特别是农村发展和减贫,发展通信网络和农村供电,分别投入17%和9%的资金大力发展教育和改善健康与卫生;国际援助与发展合作等。

后2015:贫困率仍高居东盟国家第二

当前,老挝有700万人口,农村人口占71%,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67.6%。农业产值占老挝GDP的29%(世界发展报告,2013),其中93%的就业妇女从事农业生产。尽管经济增长和减贫成果可圈可点,但农村与城市仍呈现明显的贫富差距,农村地区的贫困率是城市地区的2.9倍,其中,高地地区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仍处于贫困线以下,而在低地地区,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

与东盟成员国相比,在1.25美元的贫困线标准下,老挝的贫困率仍高于柬埔寨和菲律宾,其邻国越南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并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左右(图3)。与此同时,在1.9美元的贫困线标准下,老挝的贫困发生率仅低于缅甸的32.1%(图4)。

 


基础设施:囿于“陆锁国”之困

老挝作为东盟内唯一的内陆国家,素有“中南半岛屋脊”之称,国土狭长,山地和高原占国土面积的80%,交通条件极差。上世纪80年代,老挝曾提出与其他国家地区相联接,渴望突破“陆锁国”的困境,加强与其他东盟国家的连通。然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成为老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掣肘,机场、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供给缺口不断加大。由于严重依赖公路运输进行内部和外部贸易,乘客98%以上行程以及86%货运量通过公路运输实现。自2003年以来,老挝政府发起扶贫基金,实施包容性发展项目,为老挝的贫困社区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学校、诊所、道路和饮用水系统等。截止2016年,扶贫基金已在10省44个贫困地区开展了988个扶贫项目,47.466万村民从中受益,大约86%的贫困家庭拥有移动电话,77%拥有电视,80%拥有摩托车。在同一时期,贫困家庭的用电量增加了18.5个百分点,达到58.7%。

通过多年发展,老挝道路网络从1990年的1.4万公里延伸到2012年的4.4万多公里,然而只有约15%是铺设道路,雨季期间道路网络可使用率不及60%(图6)。邻国越南境内主干道密集,且越靠近首都河内,道路网络越交错集中,而老挝境内主干道少且稀疏,首都万象附近也不例外。世界物流绩效指数(LPI)中的基础设施指标(图5)显示,老挝从2007年至2014年期间,在东盟国家中的表现如同它的贫困发生率,仅仅好于缅甸。

八五计划“陆联国”之展望

随着东盟一体化的不断加深,老挝在交通运输、贸易和旅游等领域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并将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经济稳定发展将持续推动国内的减贫成效。2016年,老挝政府通过第八个五年社会经济发展计划(2016-2020),旨在实现全年经济增速不低于7.5%,2020年争取脱离最不发达国家行列,并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3190美元,人口预计超过700万。另一个主要目标是将全国居民贫困率降至10%以下,并努力提高15岁及其以上人群的识字率,到2020年占全国总人数的95%,同时确保医疗网络得到广泛拓展。老挝期望通过实施该计划,转变老挝的“陆锁国”困境,成为湄公河地区“陆联国”,以期为实现发展与减贫寻找突破机会。为实现减贫的目标,五年计划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以期实现突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作物推广、社区能力建设、城乡发展步伐协调、强健的基层治理和稳定的定居点。

 

据估计,在2011-2020年间,老挝需要近11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亚洲开发银行,2010)以满足陆路联通的目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上,远远高于东盟其他经济体的需求。

老挝政府亟需通过转变“陆锁国”身份,为经济发展和减贫找到出口,以联通促发展,以联通促减贫,在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早日实现“陆联国”的稳健转型。


(作者:季岚岚 中国农业大学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院长助理)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