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4月3日电(李俊豪)跳过中间商“吃差价”拓宽销路、转变思想观念“造血式”扶贫……近期,清远创新推出金融渠道、金融信贷、金融公益、金融文化“四轮驱动”扶贫模式,将金融扶贫推向纵深和精准,探路农村金融改革“深水区”。
引入电商模式 畅通产品销路
54岁的张锦文没想到,他与周围多名村民近日首次通过电商共卖出了小黄姜400斤,总收入1440元。这提振了他走产业脱贫致富道路的信心。
张锦文是清远市黎埠镇六古村2018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一家五口、儿子残疾,尚有劳动能力的他想通过销售农产品方式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但“种出来卖不出去”的困惑曾令他止步不前。
“为了疏浚农产品销路堵点,稳定销售价格,调动贫困户产业脱贫的积极性,清远将从供、需两端同步推进金融渠道扶贫。”中国人民银行清远市中心支行行长陈元富介绍,在供给端,建立清远市清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由该公司与清远市有农产品销售需求的贫困户或省定贫困村相挂钩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签署委托销售协议,在网上商城代劳展示和销售扶贫农产品,只收取不超过10%的管理费,其余销售收入通过转账方式转入贫困户银行账户;在需求端,组织金融系统通过“单位自己买”“动员力量买”“积分兑换买”等方式调动购买力聚焦扶贫农产品。
据统计,上线试运行一个月以来,清远市清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销售额已超过67万元,惠及贫困群体225户。
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让农产品有故事
在清远市黎埠镇扶村村民成贵祥家里,挂在墙上的“天道酬勤”四个字显得格外醒目。
这是清远相关金融机构赠送的书法作品,激励贫困户从思想源头力拔穷根,用勤劳双手实现脱贫。
“现在我们都讲勤劳。电商进村以后,自家种植的香芋平均每斤净利润由两块钱涨到了三块六,我们干活更有热情、更有动力了。”成贵祥高兴地说。
“我们不仅鼓励贫困户辛勤劳作,还教导他们怎样用文化包装产品,讲好农产品故事。”中国人民银行清远市中心支行驻扶村第一书记李志平认为,扶村拥有江芋、香芋等多个品种,应赋予文化内涵、培育独家品牌,在同质化的竞争洪流中脱颖而出,让购买者留下深刻记忆。
清远市清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光华说:“品牌文化是提升商品知名度和认同感重要方式。通过与贫困户打交道,我们为多种农产品打造独特文化标签,不仅在外包装上印有‘清远市扶贫农产品’标志,包装内附上扶贫农产品故事、生产主体、产地等相关信息,保证可追溯性。”
调和二元矛盾 “精准滴灌”金融血液
近年来,清远通过精准施策盘活农村资源,取得较好成果,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贫困户“不愿贷”、银行“不敢贷”的问题,抑制了农村金融市场活力,制约着“三农”长期发展。
2018年,成贵祥通过农产品销售总收入逾1.8万元,今年想融资扩大生产。他希望银行能降低小额贷款门槛、简化借贷流程、加大优惠利率方面倾斜力度。
中国农业银行清远分行副行长孔令贵认为,部分贫困户存在产业基础薄弱、经营风险高、抵押品匮乏等特点,银行放贷会较为谨慎。他希望有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牵头引入涉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用制度保障“政府担保基金+银行+保险”模式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打破信息孤岛,努力消除银行放贷顾虑。
如何对症下药、疏通堵点,让金融血液有效流入有资金需求的贫困户,惠及主动承担扶贫责任的企业,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成效。
针对金融扶贫痛点,清远创新金融产品,搭建“清融e路通”平台,开通精准扶贫融资专用通道,及时获取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款需求并普及使用方法,提高贫困户获贷率和融资效率。该市推动扶贫小额贷款增量扩面,推广“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叠加助贷模式,引导金融机构为主动捆绑帮扶贫困户的企业贷款客户提供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