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改十年成效显著:政府卫生投入近10万亿、民众获得红利

发布时间:2019-04-02 09:59:33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吴佳潼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医改,卫生总费用,卫生资源,卫生投入,三医

中国网4月2日讯(记者 吴佳潼)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我国医改正式开始。今年是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周年,也是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阶段。

2019年3月30-31日,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召开“中国医改十年回顾与展望”高峰论坛。回顾我国医改十年历程,原卫生部部长,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总顾问高强表示,我们要对十年医改有全面、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我们取得了成效,这些成果来之不易。但同时,更要正视“三医”,即医疗、医药和医保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医改的实施让老百姓敢去医院看病

“医改让百姓获得了‘红利’,现在百姓敢去医院看病了,因为有报销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说。

在李玲看来,这十年时间,在不断探索中,医改的方向日益明确,医疗卫生保障实现全覆盖,人民健康显著提高,新生儿死亡率8年间下降一半,健康绩效改善幅度远高于同等起点国家。同时,医改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医改的成就足以载入民族复兴的史册。

李玲认为,医改取得了成效,但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分级诊疗制度还需进一步推进,全民医保报销比例和水平在未来也有待提高。

李玲指出,医改的下一步重点应该在供给侧,即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供给侧的改革核心还是医院和医生要建立正确的激励。此外,药改是一个突破口,但药改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其他配套政策保障医院发展和医生的利益,让公立医院真正“公益”起来。

同时,还要利用好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的新“武器”,建立覆盖全民的、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型健康管理。

十年来我国人均卫生总费用增加至4148元

国家卫健委财务司司长何锦国介绍了过去十年医改在经济领域的变化,新医改实施以来,全国卫生总费用从2009年的1.8万亿增加至2018年的5.8万亿,年均增长14.2%,人均卫生总费用从1314元增加至4148元。我国政府卫生支出从2009年4510亿元增加至2018年1.57万亿元,累计支出将近十万亿,年均增长14.9%。

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了实行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加大了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支持力度,基本医保参保人员超过13亿人,覆盖了95%以上的人群。减轻了个人医药费用负担,特别是贫困人群,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部医药费用个人支付在8%左右,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同时,在832个贫困县的1180个县级医院实行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让92%以上的贫困人口实现县内看病。

全国基本实现了每个县建设好1-2所公立医院以及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这都是公办或集体所有制,超过84%的城乡居民15分钟就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

何锦国认为,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医改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的医改还需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重点支持预防服务,基层医疗卫生能力建设和贫困人群的医疗保障。同时,要有效应对老龄化不断加重和慢病性发病率持续上升所带来的医疗费用增长的问题。

此外,要认真研究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责任,确定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筹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别是个人的健康责任,这个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认识到个人永远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好卫生健康事业的共建共享,三方力量都要充分发挥。

将“三医联动”改革纳入健康中国建设战略中

在全面回顾十年医改取得成绩的同时,要研究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高强认为,从宏观层面讲,“三医联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医疗来说,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研究如何科学划分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职责,如何做到卫生资源、设备、医生可以合理的划分。

“在医药方面,政府对于医药产品要有一个科学的定性,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政策。”高强说,“医药产品要定义为特殊商品,政府应该给予特殊政策,包括扶持政策、监管政策等。”

对于医保问题,高强指出,“医保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个‘基本’的定义要更加明确。”

谈及医改的未来,高强表示,今后的医改不能仅围绕“三医联动”范畴,更重要的要把健康中国建设的一些新的理念体现在研究和工作中。中国的卫生事业要想走向世界,既不能因为发展新的模式而忽略了推进“三医联动”改革的任务,同时也不能只注重“三医联动”改革而忽视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

“把‘三医联动’改革纳入到实施健康中国建设战略之中,一起研究,一起推动,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中国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模式。”高强说。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