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打赢高原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9-03-12 09:44:32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赵明昊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1980年,十三五,三包,地理,天路

 【记者观察】

作者:赵明昊

西藏,最让人怦然心动的永远是雪域高原之美。藏北高原、藏南河谷,连绵不断的圣洁雪山、散落其间如耀目宝石般美丽的湖泊,无边牧场上盛开的野花、淡雅柔和的乡间薄雾,到处都是超乎人们想象的美景。还有糌粑、酥油茶、青稞酒和牦牛肉的美味,娓娓道来的英雄史诗,以及金碧辉煌的佛像、风情绚丽的唐卡、形制多样的藏饰,无不让人流连忘返。

西藏,最为震撼人心的当属各领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施工机械的轰鸣声中,第二条进藏“天路”川藏铁路呼之欲出;多布、果多等水电站拔地而起,拉洛、湘河等重大水利枢纽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水平不断提高……就像齐扎拉代表在西藏代表团开放日上所说,数不尽的变化背后,“是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情厚意”。

而今,距离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虽然近年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乡亲们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但西藏脱贫攻坚任务极为艰巨。当此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鼓舞大家,“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

客观地讲,西藏深度贫困地区所处的恶劣地理环境是其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山美水美的另一面是区位偏远、资源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其他地区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很难简单移植套用。但正如理解“地理”一词的组成一样,“地”利与不利,在于“理”明与不明。自然环境的两面性意味着高山大河是阻碍与负担,同样也是资源与财富,在人们勤恳劳动、创新创造,不断适应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进步。

过去一年,西藏在人力资源层面着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完善以工代赈等机制,实行农牧民子女15年教育“三包”政策,延续并利用熟人社会互助传统,在自然资源层面立足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不断提升生产率和现代化整体水平,高原生物、清洁能源、旅游文化、边贸物流等“七大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全国唯一一个实现两位数经济增长地区的亮眼成绩。

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的繁荣与稳定。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80年以来,中央先后六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当前,中央确定了关怀支持西藏的24个重大项目,“十三五”规划项目增加到197个,投资增加到3807亿元,无数优秀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进藏工作。毫无疑问,西藏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12日 10版)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