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伟: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最新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发布时间:2019-03-10 12:22:15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黄承伟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脱贫,攻坚,扶贫,问题,地方

 作者:黄承伟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就脱贫攻坚强调指出,“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要咬定目标不放松”“要整治问题不手软”“要落实责任不松劲”“要转变作风不懈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脱贫攻坚战打响,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今后两年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最新重要论述,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最新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面临的主要挑战。

“要坚定信心不动摇”,指出了一些地方对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信心不足。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截至2018年底,全国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数量仍然不少,且尚未脱贫人口中,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比例高,且越往后比例会越高,这部分人中很多需要依靠财政兜底才能实现稳定脱贫,保障性扶贫特别是财政兜底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深度贫困地区如期脱贫任务重。“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状况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仍然是脱贫攻坚战的短板、重点和难点。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突出。一些地方的“直过民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不少人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社会发育程度低,社会综合治理难度大。

“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实际上指出一些地方存在脱贫攻坚目标标准偏移。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总体看,目前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主要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这“3+1”上。义务教育方面,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辍学的问题。基本医疗方面,一些民族地区地方病、高原病多发。健康扶贫政策仍需完善。少数地方医疗托底政策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度医疗现象。住房安全方面,一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重搬迁轻扶持,配套产业和促进就业没跟上,后续脱贫缺乏支撑。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易地扶贫搬迁入住滞后,搬迁入住进度和竣工进度不相匹配的问题。饮水安全方面,一方面是资源性缺水严重地区的深度贫困县,水源及水质达标均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是工程性缺水地区的深度贫困县,主要储水供水设施不足。

“要整治问题不手软”,指出了一些地方对脱贫攻坚出现的问题复杂性认识不足、解决力度不够。目前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一是产业扶贫发展中的问题影响了稳定脱贫的基础。各地发展扶贫产业普遍存在项目单一、同质化的现象,而且政府强力推动为主,产业后续发展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不够,联贫带贫能力弱。一些扶贫产业层次低、链条短,基本依赖种植、养殖等生产环节,缺乏深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有限。贫困户真正参与产业发展的比例低。

二是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仍显不足增加了难以实现稳定脱贫的风险。一些地方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欠缺,仍习惯性地依赖外部扶持;一些地方帮扶方式方法简单,只注重短期增收,重“帮”轻“扶”;一些地方贫困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办法不多;一些地方有的基层干部能力素质还不能适应脱贫攻坚的需要,主动担当意识不强,存在不敢干、不会干等问题;一些地方的贫困群众主动致富意愿不强,过度依赖帮扶政策,自身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个别贫困群众甚至存在“你不帮,我不动”现象。

三是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有效性仍存在问题,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体现在扶贫资金监管粗放,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不畅,地方配套难度大,金融扶贫政策仍需完善等。

四是各种潜在风险逐步呈现。如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的政治风险,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跟不上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扶贫小额信贷不能按时还款导致的金融和社会信用风险,帮扶措施不当贫困户“等靠要”依然享受扶持政策所带来的道德风险等。

“要落实责任不松劲”“要转变作风不懈怠”,指出了一些地方仍存在政治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作风转变不够彻底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还没有从政治高度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极端重要性,政治站位不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力度不够,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不够。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等待观望”“应退不退”等苗头性问题渐显,“急躁症”和“拖延症”有的地方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干部贯彻精准方略能力不足,有的发钱发物“一发了之”,有的统一入股分红“一股了之”,有的低保兜底“一兜了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最新重要论述,科学阐述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科学路径。

坚定信心是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的庄严承诺。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容易松劲、跑偏、滑坡。从重大决定性成就到全面打赢,仍需付出艰辛努力。只有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始终保持打攻坚战的状态,坚定必胜信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一鼓作气真抓实干、精准施策,才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坚持目标标准是前提。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就是要在脱贫标准上,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就是要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聚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加大对非贫困县、贫困村内贫困人口的支持,严格执行贫困县退出标准和程序,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提高脱贫质量是关键。确保高质量脱贫,就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要整治问题不手软”,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到实处。一是要解决好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发现的问题,确保件件有着落,条条有整改,举一反三。二是要以问题整改促进作风转变,及时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三是对群众反映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建立起预防急功近利、虚假政绩产生的机制制度。四是强化风险意识,加强脱贫攻坚潜在风险的防范。五是要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确保脱贫质量不断提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落实责任是保障。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进一步落实好政治责任。切实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把责任扛在肩上,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落实好大扶贫责任。坚持大扶贫格局,实行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专项扶贫联动,凝聚全社会脱贫攻合力。进一步落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问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的薄弱环节,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要及时予以帮扶。进一步明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责任。贫困县摘帽后,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提高攻坚能力是根本。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和攻坚克难的能力。一是要始终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作风建设。二是要加强干部培训,促进各级干部运用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断提高精准扶贫、攻坚克难能力,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三是要及时纠正脱贫攻坚中反映的干部作风问题,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完善和落实抓党建促脱贫制度机制,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对一线扶贫干部关爱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最新重要论述,还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科学指引下,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全面打赢,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一定能够完成。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