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2019年和2020年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表,对比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贫困县全部摘帽两大任务,当前最突出的短板和难点在贫困农村,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首要硬任务,进行再强调、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具体细化举措、明确重点难点任务,压实责任,意义重大。
201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按现行标准,还有不足1700万绝对贫困农村人口。按照中国减贫的一般经验,接下来每年再持续减少大约1000万贫困人口,就可以确保到2020年中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从2013年中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特别是2015年中国进入脱贫攻坚期以来,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都超过1000万人。尽管目前尚未脱贫农村人口减贫难度越来越大,但是中国实现每年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000多万是完全有把握的。
从现有扶贫力度和举措来看,中国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虽然整体上有完胜的十足把握,但是中央也不掉以轻心,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首要任务加以部署。一方面,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扶贫脱贫,确保尚未脱贫的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有效扶贫措施彻底摆脱贫困,针对少数贫困家庭收入水平虽然达到脱贫标准但在“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中仍存在的“缺项”,如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学生辍学等问题,扶贫相关责任主体正在按照要求逐项解决。
另一方面,中国将重点放在巩固脱贫成果上,让已经脱贫的农村人口继续享受扶贫政策,对返贫和新出现贫困人口及时建档立卡予以帮扶,关注并着手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民群体扶持不足问题,并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构建脱贫增收致富长效机制。
新时代我国扶贫已经探索出了让贫困地区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和能力道路、让贫困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可持续路径。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帮扶工作精准度和有效性,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劳务输出、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举措。这些扶贫举措,都是从根本上治贫的长久之策。当然,目前有少数地方尚未将这些根治贫困的路径全部打通,存在着体系尚未完整构建和机制尚未有效确立等缺陷,需要在今明两年着力解决。
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普遍受到了高度重视,产业开发成效也十分明显,在贫困农民稳定持久脱贫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支撑着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特色优势高效农业,还有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已经在很多贫困地区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加上资源优势、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贫困地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上有实力有经验相关主体到当地兴业扶贫,同时,贫困地区的农民创业创新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一个贫困地区开发了一个主导产业,无数的贫困农民跟着一道发展;一个贫困家庭有一个人就近就业,全家收入就有了来源。
不可否认,一些贫困地区构建了产业,但是后续走向市场的问题并没有全部解决,特别是产销脱节问题还困扰着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和贫困农民稳定脱贫。一旦产业开发在贫困地区形成可持续脱贫的潜力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的一步还需要让贫困农民有保障地实现现金收入。近年来,扶贫领域探索了消费扶贫模式,就是动员、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消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及服务,帮助解决贫困农民在实施产业扶贫形成生产能力之后市场销售难题,从而实现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有效扶贫方式。通过消费扶贫,不仅直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而且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贫困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
除了产业扶贫加消费扶贫形成体系已成为确保贫困农民稳定持久脱贫的有效路径外,我国还探索出了其它根治贫困良方。易地扶贫搬迁,将贫困农民从不适宜生存、无发展条件的生态脆弱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搬出,这是一部分贫困地区为贫困农民彻底摆脱贫困创造有利条件的扶贫明智之举。针对一部分地区重扶贫搬迁而轻后续帮扶的现实问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措施,不仅让搬迁后的贫困农民有稳定持久的增收来源,还要做好搬迁人口社会融入,引导贫困农民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接受现代文明、移风易俗。教育扶贫,不仅确保义务教育有效落实,彻底根治贫困代际传递,而且还通过支持加强对贫困农民的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增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本领,推动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
总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加大财政投入、动员全社会更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扶贫大格局的基础上,转变由帮扶干部、社会帮扶力量等帮扶实施方简单地向贫困农民发钱发物的做法,对标每一个贫困人口脱贫,建档立卡,分析贫困家庭致贫原因,寻找针对性强的有效脱贫方法,激发贫困农民内生脱贫和发展动力,支持培养贫困家庭勤劳脱贫,最大限度避免扶贫带来的“福利陷阱”弊端,避免出现扶贫“养懒汉”困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让农民有更多的增收机会和提高生活水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