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晓华: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湘西经验

发布时间:2019-02-01 11:33:51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龙晓华 | 责任编辑:刘梦雅

关键词:湖南, 湘西, 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 龙晓华

龙晓华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州长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举措。在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交汇期,必须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形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良好格局。湘西自治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全州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4年以来,全州874个贫困村出列、减少贫困人口55.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31.93%降至2018年4.39%,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通过坚持“五个聚焦”,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聚焦产业兴旺,促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贫困人口增收的重要内容,坚持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路子,促进了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立足全州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两茶两果、一烟一药、一黄一黑”8大农业特色产业(即:茶叶、油茶、柑橘、猕猴桃、烟叶、中药材、湘西黄牛、湘西黑猪)及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等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项目,全州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380.4万亩,建成24个万亩精品园、316个千亩标准园,“三品一标”有效认证总数达101个,成为全球最大的富硒猕猴桃基地、全国最大的椪柑之乡、全国最大的百合基地和全国优质烟叶基地,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产业增收项目,每个贫困村有1-2个特色产业。2018年湘西州获评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9亿元,带动2.2万人实现脱贫。二是多措并举扶持产业发展。实施金融扶贫专项行动,全州1110个贫困村实现金融扶贫服务站建设全覆盖,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1-5万元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全额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2016年设立1亿元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在此基础上逐年提高,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我州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泸溪县率先在湖南省实施省级普惠金融示范区创建试点。截止2018年底,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5.67亿元,涉农贷款余额399.76亿元,扶贫再贷款余额38.15亿元,创建扶贫再贷款示范点48个,带动2万余户贫困家庭创业增收。整合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平台,组建“湘西馆”“湘西为村”等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销售平台,农村电商服务站建设覆盖所有贫困村,2018年全州农村电商销售收入达42亿元。三是大力开展劳务协作脱贫。探索“114”劳务协作脱贫工作模式,即:一套输出地输入地整体工作机制、一个劳务协作脱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稳岗、精准服务四个关键环节。2018年全州外出务工人员达82万人、年劳务总收入达到250亿元左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2.6万人、年劳务总收入70亿元左右。同时,建成50个扶贫车间,吸纳4200多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

聚焦生态宜居,促进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有效衔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千里生态走廊建设工程、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城市绿荫工程、秀美村庄建设工程、裸地复绿工程、绿色产业工程等九大生态保护工程。截止2018年底,全州完成退耕还林420.2万亩,划定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面积110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24%,2018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机制,全面开展森林禁伐限伐三年行动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实施矿山环境修复,2018年完成矿山复土治理5100亩,复绿1400亩。截止2018年底,落实生态补偿资金9.98亿元。创造性落实生态转岗脱贫政策,截止2018年底,共转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7655人,带动了3.1万人脱贫。二是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全州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建成100个精品村、300个示范村,3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6个村入选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一大批具有湘西特色的美丽乡村靓丽呈现。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工作,2018年完成农村户厕建设9.47万座、城镇公厕建设172座、旅游厕所建设96座。三是全面加强农业污染防治。2018年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还田推广面积135.06万亩;推行畜禽粪污和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禁止天然水域投肥养殖,认真落实禁养区关停措施,清除违规网箱养鱼1.5万口,清运河道垃圾10万吨;加强农膜农业废弃物回收,推广可降解膜150吨;抓好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40万亩;完成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5套、单户型污水处理设施1200套建设任务。

聚焦乡风文明,促进扶贫扶智与文化振兴有效衔接。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大力弘扬传承乡村文化,大力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促进了扶贫扶智与文化振兴有效衔接。一是注重提高道德素养。充分发挥道德讲堂等平台作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2018年组织开展乡村道德讲堂200余场次,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二是注重传承乡村文化。深入挖掘土家族苗族文化,大力做好保护传承、挖掘开发、宣传推介三篇文章,截止2018年底,建成1291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施传统村落保护与整治项目310个,改造特色民居1万户,172个村获批中国传统村落。组织举办湖南省秋季乡村旅游节、湘西土家族舍巴节、苗族赶秋节、“四月八”跳花节、吉首鼓文化节等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乡村文化得到了很好传承和发展。三是注重涵养乡风民风。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积极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截止2018年底,全州已成功创建县级及以上文明村846个,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金龙村、保靖县吕洞山镇黄金村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积极开展“1+1”结对帮扶贫困村文明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培育新型农民,移风易俗、清洁家园、孝善敬老等传统美德得到很好传承和发扬。在农村大力倡导勤俭节约,推进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截止2018年底,1690个村(居委会)成立了红白理事会。

聚焦治理有效,促进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坚持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网格化管理、乡村治理方式等方面下功夫,促进扶贫帮扶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大力推进基层党支部阵地建设规范化、支部建设标准化、管理服务精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工作制度体系化“五化”建设,织密建强基层组织体系。选好配强村支书,2015年以来每年向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等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1640名,179个软弱涣散农村(社区)党组织全面实现晋位升级。严肃基层组织生活,大力推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落实见效。着力夯实基层保障,2018年,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到村均15万元/年,村党支部书记年均报酬提高到2.4万元,其中龙山县村党支部书记年报酬达到4万元。二是深入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全州划分城乡网格9796个,建成州级网格化指挥中心1个、县市区级网格化指挥中心9个、乡镇(街道)网格化分指挥中心115个、村(社区)网格工作站1817个。2018年通过网格化平台办理各类事项8.2万余件。组织开展村“两委”违法违纪涉黑涉恶专项排查,2018年排查出违法违纪村“两委”成员151人,移交案情线索15条。三是积极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大力推行以“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五兴”互助基层治理模式,着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大力实施智慧党建,全面推行“湘西e路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加强培育基层干部法治为民的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以党务村务公开窗等方式,对办事流程、财务数据等进行阳光公开。创新建立“村权监督微信群”平台,按照“一村一群、一户一人”原则,在全州115个乡镇(街道)1817个行政村(社区),建立村权监督微信群1856个,实现了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深度融合。

聚焦生活富裕,促进群众增收与共同富裕有效衔接。

让农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群众增收与共同富裕有效衔接。一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鼓励农民发展壮大农村产业,培育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等“四小”经济,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规模经营,拓宽农村群众增收渠道。全面落实民生保障政策,强化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等制度,2018年全州15.8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实现“两线合一”,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对全州1.28万农村特困人员持续加大救助供养。二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盘活现有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物业经济、服务经济、特色经济、乡村旅游经济等方式,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截止2018年底,全州各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100%覆盖,其中,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村达到1211个。2018年光伏扶贫村级电站覆盖804个贫困村,为每个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以上,受益贫困户家庭年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微建设,实施通村道路、通水、通电、通宽带、通广播电视,有安全住房、有学校、有农村综合服务平台、有农村电商、有村级集体经济“五通五有”工程,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短板。截止2018年底,全州实现乡乡通水泥路、适应通公路的村村通公路,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移动通信,乡乡有公立幼儿园,村村有农家书屋、村级活动场所,农村电网改造率达到100%,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全面提升。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