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司副司长张庆安:打赢脱贫攻坚战 最重要的是创新

发布时间:2018-11-27 09:20:25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 作者:贾璇 | 责任编辑:刘芳奇

关键词:张庆安,国家民委,国际交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贾璇)11月25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纪念精准扶贫首倡五周年——全国县域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经验交流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

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司副司长 张庆安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司副司长 张庆安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交流会上,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司副司长张庆安表示,近年来,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增收水平非常高。

张庆安表示,当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还面临着自然条件差、扶贫成本高等问题。例如新疆、甘肃甘南、西藏、青海等很多地方,平均海拔都是3000多,年度年均气温1.7度,自然灾害很多。还有四川阿坝,大骨节病集中地区,全州27.56%是病区村,1/3都是有病的村,4万多患者完全丧失劳动力。

对于如何进一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绿色脱贫高质量发展,张庆安表示,最重要的还是创新。“我在湘西待了两年,经常跑这些贫困地区,想来想去,干部思想的开放和创新仍然是最大的原动力,你靠强刺激,靠督导、督战,短时间内没有问题,但是要可持续不太容易。”

同时,需要全面创新,大家都围绕这个去想,才可以实现,而不光只是领导有创新的想法。“大家要自己脱贫攻坚,自己的原动力要发挥出来,哪有问题,自己家乡最清楚,然后梳理一下,请几个专家把脉,这就对了。不能老让专家去建立智库”,张庆安表示。

在产业持续发展上,张庆安表示,绿色化的概念一定要清晰。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需要用绿色化思维去思考。乡村振兴,传统特色村寨和绿水青山、古物古迹、民俗风情如何有效地结合。

另外,张庆安指出,当地的医疗、师资、人才等问题,也需要高度重视,才可更好地发挥精准扶贫的作用。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