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

发布时间:2018-11-23 10:34:53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陈家义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薄壳山核桃,扶贫工作,扶贫政策,一村,贫困户

“精准”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要义,关键所在。蒙城县双涧镇王湾村在“精准”上用实招、下实功、见实效,瞄准“精准”目标,夯实工作基础,因户因人施策,用产业就业促生产生活。在今年的县摘帽、县区互查暗访、市际交叉检查3次抽查中,都取得了较好成绩,贫困人口漏评率、脱贫人口错退率为零,群众满意度达100%。

  说一千道一万,精准识别是关键

精准识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牛鼻子,是各项精准的基础。基础不扎实,等于瞎忙活。

“连谁是贫困人口都不知道,扶贫行动从何处发力?”随着扶贫工作的探索和深入,各项扶贫惠民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精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并不断校正方向,调整政策,解决底数不清,标准不一的问题。

2016年以来,先后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精准再识别,“两册一审”群众评议,“大排查、大提升”问题整改,通过一拨一拨的筛查,一轮一轮的复核,按照“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力求一把尺子量长短。

对贫困户识别和退出程序进行规范,严格履行“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和“村评议公示、镇公示审定并公告、县级备案标注、颁发脱贫光荣证”的程序,层层把关,确保公平公正公开。进行村民小组民主评议、村民代表大会评议,贫困不贫困由群众说了算。同时,将贫困户名单、照片、家庭信息制作成图版张贴,接受群众监督。

   因户因人施策,措施精准是保证

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贫困程度不同,家庭境遇各异,实现稳定脱贫,必须摸清致贫原因、贫困程度、家庭状况,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因户因人施策,对症用药,量体裁衣,量身定制。

对全村所有贫困人口,搞清楚哪些是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哪些是丧失劳动能力,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实施兜底的;哪些是因学、因残、因病致贫的,需要实施学补、残补、健康救助帮扶的,确保他们上得起学,病有所医,残有所助。

为防止非贫困户因病致贫和贫困户因病返贫,蒙城县在健康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了“1579”“1567”再补偿、再救助健康普惠政策。对在省内定点医院住院,经基本补偿、大病补偿后,个人年度自付合规费用超过1万元的,实行分段按比例再补偿再救助,向因病致贫返贫说不。

扶贫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王湾村注重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培养,鼓励贫困家庭支持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先后有12个贫困家庭培养出15名大学生或职业院校学生,实现智力脱贫。

   “两业”促“两生”,确保帮扶成效

发展产业,拓宽就业,促进贫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是精准扶贫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王湾村采取多渠道发展产业,多门路拓宽就业,增加贫困户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脱贫质量。

发展集体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该村建成3座187.2千瓦光伏电站,今年年收益34万元,将收益的60%用于扶贫,87户贫困户受益资金达20万元。

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成立村级农业种植合作社,种植中药材决明子1381亩,预计可收获20余万斤,效益可观。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余万元。“大河”有水,“小河”就有了活水源头。

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实现村有产业,户有项目。今年,19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24户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落实奖补资金5.738万元。85户贫困户发展林业种植243.8亩,落实奖补资金24万余元。

为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王湾村采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的方式,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王家湾家庭农场保鲜库农业项目设施建设,形成集体资产,统一经营,参股分红。实行股权亮化,按贫困程度30户54人从资产收益中受益。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贫困户变股东。

落实金融扶贫政策,采取“银行+企业+贫困户”的模式,为33户贫困户办理小额贷款165万元,与鲲鹏新能源有限公司和鑫鑫木业合作,贫困户带资入企,合作发展,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目前,王湾村流转土地3000多亩,建成中药材、薄壳山核桃、蔬菜、高粱、红薯等一批农特产业基地。有了产业,贫困户就业就有了保障,保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土地流转收取租金,贫困户到企业务工又挣到了薪金。依托企业种植基地、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居家务工,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人员参与生产,带动30户贫困户务工就业,户年均增收6000余元。

采取劳务补贴、以工代赈等形式,让贫困户靠劳动获取报酬,激发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设置保洁员、光伏看管员、水塘看护员岗位,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11人,每户月增收600元。(陈家义)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