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扶贫,如何做好“山水”文章

发布时间:2018-11-20 09:49:12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李慧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生态扶贫,生态产业,山水,护林员,增收

11月1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在生态扶贫专项工作会议上透露,未来将持续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尽快完成新增30万生态护林员、草管员选聘,强化推进生态产业扶贫,未来两年在贫困地区打造35处精品森林旅游地、15条精品森林旅游线路、7处森林体验和森林康养试点基地。

生态扶贫是在一个战场进行的生态建设与扶贫攻坚两场战役,是“双赢”之策。怎样做好“山水”文章,怎样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线调研。

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

从贵州南端的独山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路驱车一个多小时,记者到达海拔1200多米的紫林山村。

“山高路远、少数民族聚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驻独山县紫林山村第一书记曲佳这样向记者描述村里的特征。这里曾是整个独山县最贫穷的村庄之一,贫困发生率达42%。

如今,在紫林山村,很多农田里种植着一种浅黄色低矮作物。曲佳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在当地被称为海花草的植物,具有碳汇和经济双重效益。

“以前种水稻,一年劳作下来也赚不了多少钱。改种海花草后,每亩可收入4000多元,如今全家一年有两万多元收入,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紫林山村贫困户吴良刚告诉记者。

村民收入提高之后,不少年轻人开始返回紫林山村。截至2017年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由42%降至18.2%。

而在千里之外的江西省定南县老城镇下池村,生态护林员陈建明正骑着摩托车奔走在村内各个小组,宣传防火知识,巡查林区火情。

曾经,陈建明是一个贫困户。今年2月,陈建明被村里选聘为生态护林员,每年有一万元的管护补助,用辛勤付出逐步走出贫困。

“无论是产业扶贫还是护林员扶贫,生态扶贫都是在一个战场进行的两场战役,是双赢之策。”张建龙介绍,要在山水上做文章,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和产业发展力度,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通过生态扶贫,我国建立了长中短相结合的多元增收渠道,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补偿、就业、财产等收入。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50多万名,带动180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生态护林员实现了山上就业、家门口脱贫,老百姓在保护绿水青山中享受到实惠。

激活产业支撑的源头活水

精准脱贫不能一味依靠“输血”,只有靠自身充分“造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强化“造血”机制,就要激活产业支撑的源头活水。

在贵州黔南州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永康集镇太吉村的黄金百香果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绿色饱满的百香果挂满枝头。柏柱洋(福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陈晟介绍,这个300亩的基地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为基础,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互联网”的经营模式,以务工、土地租金、收益分红带动农民脱贫增收。

“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贵州省林业厅厅长黎平说,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脱贫,贵州省与7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林业改革投资达4000亿元。2017年贵州省林业总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带动贫困地区就业135.9万人,林下经济带动12.35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914元。

“我们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指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木本油料、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种苗花卉等生态产业;出台了支持贫困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的指导文件、相关规划和政策举措。积极推广‘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收益分红、风险共担机制。”张建龙说,目前,全国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到6550万亩,依托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35万户。中西部22个省份2017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9万亿元。

整合资源要素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发展生态产业,面临“周期长、见效慢、回报低、融资难”的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新思路和新举措。

黎平介绍,贵州创新开展了精品林业助推精准扶贫工程,从培育珍贵林木和高附加值林木基地开始,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依托林木特有的药用、食用、香用等高附加值进行森林产品的精深加工,并延长产业链,配套开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以实现森林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整合资源要素,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为创新金融服务,贵州还开展了珍贵林木单株活立木交易,开创了精品林业期货扶贫新模式。“贵州省罗甸县建立了以降香黄檀、沉香为主的珍贵林木示范基地3万余亩,5~8年生单株活立木交易均价在2万元以上,贫困群众通过土地入股获得了20%收益,今年首期分红总额达到了1000万元,帮助1789户林农增收。”黎平说。

“在生态产业扶贫中,各地要加强种苗等基础建设,提升产品深加工水平,搭建展销平台,搞好产业风险评估,提高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推进林权抵押、林草PPP、企业自主经营等融资模式,依靠自身收益还款,引导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产业扶贫。”张建龙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还鼓励引导国家级龙头企业与贫困县合作创建绿色产品品牌、优势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并支持贫困地区创建一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本报记者 李慧)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