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篇文章”巧解民生难题——看山东省临沂市如何构建特困群体帮扶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2018-11-17 12:45:19 | 来源:农民日报 | 作者:吕兵兵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临沂,贫困户,三无,特困人口,村级


如何实现特困群体“收入有准、看病有底、生活无忧”?2016年以来,作为革命老区的山东省临沂市瞄准深度贫困这个“硬骨头”,建立特困群众“政策包”,让特困群体“脱贫不返贫、生活有保障”,取得了巨大成效。

临沂市委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熊长远介绍,临沂市通过整合实施产业支撑、村级统筹、医疗救助、安居照料等举措,打出了特困群体帮扶的“组合拳”,建构了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

截至目前,全市实现减贫43.3万人,564个贫困村摘帽,贫困发生率由4.58%降至0.2%。因此,临沂市扶贫办成功获评2018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奖”首届组织创新奖,成为山东省唯一获奖的组织机构。

产业带动让特困群体收入有保障

在临沭县临沭街道,高湖居农机合作社最近一个月都在忙活秋收,收入不错。入股农机合作社的贫困户高志会,他的银行卡上已经转入了今年第三季度的分红款。“这三个月,农机合作社发了700元,奶牛合作社发了375元,再加上我打工挣的钱,咱日子越过越好了。”高志会笑着说。

没有稳定的收入,贫困户何来体面,何来有保障的生活?特困群体,多数是因年老、疾病、残疾等原因致贫,绝大多数劳动能力差,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如何获得稳定的收入?

“临沂的做法是统筹股份分红、因人设岗、强化管理、村级提升等举措,让特困人口融入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分享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熊长远说。

产业带动,共享红利。临沂通过扶贫项目资金股权化、贫困户土地或闲置资源股权化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在特困群众与各类经营主体之间打通利益联结渠道,让特困群众分享产业发展收益。2015年以来,临沂共实施扶贫产业项目3510个,总投资29.28亿元,惠及贫困群众29.14万户次,其中大部分是特困群众。因人设岗,按劳取酬。对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通过设立产业辅助岗、村务服务岗等,让能干活的有活干;对失去劳动能力的,通过信贷撬动、爱心发动等方式,动员企业为其子女或亲属提供就业岗位。

贫困户收入有保障,还需要村集体做后盾。对此,临沂构建村级统筹线,通过强化班子建设、用足用好财政资金、盘活村集体资产、支持村集体领办服务实体等举措,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对产业经营、资源资金入股等形式形成的资产收益,明确约定收益的70%用于帮扶贫困户,30%用于村集体发展公益事业,并重点向特困群体倾斜。

医疗救助让特困群体看病少负担

“俺住了十天院,寻思着怎么也得花费好几千元,没想到才花了不到10块钱,以前真是连想也不敢想。”沂水县王庄村78岁的贫困户魏佃厚说。原来,魏佃厚住院总费用为1786.95元,基本医保报销1313.04元,民政报销292.54元,医院减免18.14元,实行的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又为老人报销了155.07元,这样病人通过医院“一站式结算”,实际支付费用仅为8.16元,为总医疗费的0.45%。

对于因病致贫的特困群体来说,如何降低看病支出是关键。采访发现,临沂从精准救治、医疗救助、费用减免等多方面发力,由市县财政出资为特困群众购买了人均240元的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的“扶贫特惠保”,推行“一站式结算”,确保贫困人口在市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个人自付费用低于10%,形成了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机构费用减免“五位一体”安全屏障。2017年共为贫困户报销商业保险费用7934万元,有效减轻了特困群体负担。

要想精准施策,首先要准确掌握贫困户的病情信息。临沂将患病特困人口按照“大病、慢病、重病”三种类别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全程信息化追踪管理。在此基础上组建由县、乡、村三级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提供医疗随访、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指导等服务。

不同的疾病,要有不同的救助方案。临沂按照特困群体“一人一策”原则,按病种分别落实到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救治制度,并重点对患有胃癌、白血病、尿毒症等7类11种大病的特困群众采取三级医院集中救治、社会公益机构专项救治等措施。

精准救治之后,降低特困群体支出是核心。对患有白血病、尿毒症等特重大疾病人口,个人自付部分由医疗机构全额减免;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使用的23种国家基本药物,纳入基本医保范围予以全额报销。沂水县在落实“五位一体”医疗保障政策的基础上,对个人自费支出仍超过2000元的患大病重病贫困群众,创新设立“大病专项救助基金”等系列举措,实行医疗再救助,切实解决患病贫困人口因病返贫难题。

安居照料让特困群体生活有依靠

蒙阴县云蒙湖生态区东汶村贫困老人彭立福,自从2016年村里的幸福院建成运营,他的养老生活得到了改变。“原来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年纪大了做饭做不了,将就着吃咸菜啃馒头。现在一日三餐不用愁,还有很多老哥们在一块,也不闷得慌,看病拿药、洗衣冼澡、打牌下棋,在这里都行。”彭立福说。

故土难离、老家难舍、亲朋难分,农村老人受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在生活居住地养老。而特困群体多数住房环境差,生活起居不易,如何才能确保他们居住环境干净整洁、日常生活无忧?“居安才能心安,饱暖才能体面。”市扶贫办副主任唐艳芳说,“临沂整合整村搬迁、危房改造、集中照料、专业护理等举措,精准改善特困群众生活居住条件。”

对“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很难实现就地安居的特困人口,采取统筹土地增减挂钩等财政资金,实施整村易地搬迁的政策。搬迁中提高对特困人口的奖励补助标准,确保特困群众能够搬得起、搬得出、稳得住。费县朱田镇崔家沟村在易地搬迁中,对特困户平均每户搬迁补助在7万元以上,加上土地增减挂钩补助政策,实现了贫困户个人零负担搬迁。

将农村危房改造政策重点向特困群体倾斜,按照“能固则固、能建则建、能养则养、能租则租、能保则保”的原则,通过全部拆除新建、集中建设“老年房”、低成本加固改造、宅基地置换房屋、长期租赁闲置住房等方式推进危房改造,确保特困群体不花一分钱就能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子。

按照“政府支持、村级主办、专业服务”的原则,对特困群体中无房可住、无人照料的,实行统一建房、集中供养。临沂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厂房等公共设施用房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养老院等场所。对失能、半失能贫困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专人免费为特困人口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四类服务,既解决了他们的生活无助,也消除了他们的精神孤独。目前全市已建成365个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1304处,安置照料特困群众1.12万人。

临沂强化保障政策的兜底功能,把农村低保标准提升至每人每年4200元,同时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全市2800名“三无”失能人员特困群众进行专项护理,不仅让“三无”失能人员吃穿不愁,还实现了老有所养,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有人管的生活,同步解决了“脱贫”和“解困”两个难题。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