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减贫6600多万人 脱贫攻坚的“中国方略”有何奇特

发布时间:2018-11-16 10:16: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艳玲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贫困人口,脱贫,方略

中国网11月15日讯(记者 张艳玲) 2012年底,我国贫困人口有9899万人,截至2017年底,贫困人口还有3000万左右,5年累计减贫6600万以上。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今年1月表示,这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我们离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越来越近。

中国是如何取得这样的脱贫成就?1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中国贫困人口画像及精准扶贫评估研讨会暨中国贫困人口追踪调查数据库发布会上,与会专家从精准扶贫、土地制度改革、工业化、城市化、基础设施投资、服务业等多方面勾画出脱贫攻坚的“中国方略”。

精准扶贫短期效果显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新业发布的《中国贫困人口画像及精准扶贫评估报告》显示,因病、因残、缺技术是中国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因素,务工收入成其主要收入。他指出,精准扶贫的短期效果显现,劳动人口平均劳动时间延长,贫困户收入显著增加,工资占比提高。但精准扶贫长期评估效果显现要到2036年。

中国的脱贫方略

就业

到城市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是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手段。郑新业建议,中央政府能保持城市对贫困人口的开放,确保其能就业。同时,让企业进入贫困地区,开发贫困地区的女性劳动力红利,帮助女性脱贫,效果比男性好。他同时建议,地方政府调整激励,警惕返贫。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赖德胜说,就业是解决贫困的手段,帮助贫困人口就业是解决其脱贫的重要途径。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开发就业岗位、精准培训,带动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

2018年9月,全国累计帮扶了859万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计划是1000万。

“引进产业项目带动就业脱贫,把产业某些工序搬到贫困人口家门口去,让他们在家里也能工作、挣钱,这是很好的脱贫手段。”

培训

新一轮科技革命对贫困人口脱贫产生一定影响。贫困人口学历普遍偏低, 赖德胜建议,加强培训,提升贫困人口就业能力;调整政策, 提高贫困人口就业意愿; 共享就业信息,提升就业扶贫质量;将产业转移、就业转移与人口转移统一,提升基层就业扶贫能力。

土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认为,土地制度改革与减贫有关,土地的作用贯穿于减贫不同阶段,起作用的方式不同。

1985年前,中国主要靠土地制度改革,减贫1亿人口。后来出现开发式扶贫、综合性扶贫、整村推进到精准扶贫,都把扶贫当成政府行为,通过政府政策进行干预解决扶贫问题。

刘守英说,土地的可得性和土地相关利益是解决贫困最直接的途径。不同阶段的减贫可采取相适应的土地制度安排。

工业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阳华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基础设施投资、服务业的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阳华说,中国的工业化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制造业带动就业,实现大规模人口脱贫。1978年到近年来,制造业就业人口从7000万人增长到现在的2亿多人,增长3倍。

城市化

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创造了大量 服务业就业机会,特别是低技能就业,又吸引很多人进城务工。

基础设施投资

黄阳华介绍,中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就形成基础设施和工业之间良性互动。中国公路铁路里程、港口、能源消费、互联网接入数量,都出现明显增长,给贫困地区带来发展机会,便捷地获得外界信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生态资本商品化

现在中国进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工业化时代,大规模使用自动化新技术,制造业用工需求势必减少。很多贫困地区是生态涵养区,要对这些地区投资,搞与旅游、农家乐相关的产业,将生态资本商品化,让贫困人员就地就业。

资金投入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研究员黄承伟表示,历时七八年,针对脱贫,全党全国全社会动员。从去年开始,中国每年对脱贫攻坚投入大概超1万亿元。每年派到村里帮扶脱贫的干部100万人,脱贫人口1370万。几年来,移民搬迁1000万人口。

做好总结

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

目前,中国脱贫攻坚已进入了决胜阶段。黄承伟表示,脱贫攻坚是中国乡村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宗旨的体现,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全面呈现。层层落实责任,一个不落地解决好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这些成就在中国发展史上是了不起的,在全球人类发展上也可以载入史册。

“我们要总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并把中国脱贫攻坚故事向国际社会讲好,把带有普遍性的模式、方法形成方案,成为国际减贫治理领域的公共知识产品。” 黄承伟说。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