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脱贫连战连捷

发布时间:2018-11-12 10:15:53 | 来源:农民日报 | 作者:高飞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广西,大蚕,人保财险,贫困户,5+2

开栏的话: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砥砺奋进、阔步前行,推动富民兴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今日起,我们将聚焦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展示壮乡儿女的伟大创造。

本报记者高飞

时下,全国脱贫攻坚战鏖战正酣,广西脱贫攻坚也力度空前,连战连捷,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2012年至2017年,广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4万人,年均减贫118万人;在2016年、2017年,广西连续两年获评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综合评价好”;2017年,粤桂扶贫协作进入“好”的第一档次,国家表彰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的两对省区,广东、广西是其中之一。

河池、百色、崇左三个地级市集“老、少、边、山、库”于一身,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数与贫困发生率均为广西前列,是广西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主战场。

为了总结广西脱贫攻坚的好经验,记者乘车前往三市,遍访10县,在日夜奔流的左右江畔,在陡峭深幽的大石山里,深刻感受着这片热土脱贫攻坚迸发的豪情壮志。

干部争先党员奋战在扶贫一线

1929年,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和发动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开辟了全国瞩目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穿越时空隧道,曾经的老区百色、河池、崇左再次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14个主战场之一。红色基因让精神再次得到传承,2015年11月,党中央作出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陈师鞠旅,一声令下,号角已争鸣,共产党员冲在了最前面。

山路一弯又一弯,爬坡上坎出行难。对大石山区脱贫攻坚来讲,修路无疑是一步“先手棋”。来自河池市人防办的黄江山,担任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集环村的“第一书记”,地处九万大山的罗城县集环村山高壑深、百步九折。

崎岖山路变通途,平凡岗位显不凡。他坚定信念,无论多苦多难,也要帮村里修一条走出去的路。黄江山回忆道,修路很辛苦,吃不好,也睡不着;一瓶水、一两根黄瓜就撑过一天,曾经一个月就瘦了十几斤。在他连任两届“第一书记”的4年,修通了总长17公里的通屯道路,完成了所有自然屯的巷道硬化。

据了解,从2012年起,自治区先后从党政机关选派1.6万多名干部作为“第一书记”。

他们扎根贫困山村,深入群众,为脱贫攻坚工作奉献青春和才智,被群众称为“党派来的好干部”。

与群众面对面,距离最近的就是长期扎根基层的本地村干部。在广西的1.5万多个行政村,有11万多名村干部,他们奋战在基层最前沿,不在扶贫的路上,就是在扶贫点,经常“忙得两腿泥,累得一身汗”,他们甘于奉献,甚至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2017年12月的一天,百色靖西市地州镇古文村村干部阮承积开车带着帮扶干部走访贫困户,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据统计,2015年至今,广西已有40名扶贫干部倒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壮乡儿女永远铭记这场脱贫攻坚战的烈士们。

多方相助,汇聚扶贫强大力量

熟悉百色芒果的人对“农派三叔”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百色市田东县第一位芒果电商。创始人岑参,2012年从广州回乡创办了这家网店。当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山大学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后,留在广州一家港资企业工作。

“乡亲们种芒果很辛苦,但没卖上好价钱。”看到乡亲们种芒果的困境,岑参毅然辞掉高薪工作回到田东,利用专业知识开网店,帮乡亲们卖起了芒果。正是岑参等一批电商的带动,芒果产业扶贫作用不断显现,实现了“种植一亩芒果,脱贫一户农家”。

从艰难走出大山,到毅然返回故土,扶贫让更多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用赤子之心回报帮助自己的乡亲。

脱贫攻坚,科技从不缺席。走进百色靖西市高海拔特色作物试验站,农业科技专家正现场指导种植户查看冬季葡萄生长情况。依靠试验站,当地的种植户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而且还经常向其他人传授利用新技术搞种植的经验。

在广西,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躬耕陇亩,他们以田间为讲台、在乡野做实验、把论文写在八桂大地上,科技为贫困户带来脱贫致富的坚实力量。

河池都安瑶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产业扶贫面临资金、项目难题。去年,中国人保财险广西分公司联合都安县及相关龙头企业启动了“贷牛还牛”项目,打造的“五位一体”保险扶贫模式,成为2017年全国保险业20个入选全国金融扶贫典型案例之一。

“跟政府贷了一头牛,政府还帮忙买保险,我可一定要把牛养好。”都安县百旺镇妙田村妙田屯的贫困户黄善勇对记者说,按照公司养殖规程科学养殖,一头牛一年可增收5000元左右,脱贫致富不是难事。

据了解,“贷牛还牛”项目由人保广西分公司捐赠200万元设立保险扶贫基金,向贫困户免费提供牛犊进行饲养。同时,公司为牛犊提供保险保障,政府给予全额保费、牛栏建设补贴及养殖技术支持,龙头企业负责按市场价或保底价回购肉牛,肉牛回购完成后,贫困户可继续免费领养牛犊,形成循环,直至贫困户有能力自行购买牛犊进行养殖。

走进城百色那坡县厢镇口角村桑蚕项目示范点,12间大蚕房整齐地排列着,桑蚕道路修葺一新,道路旁边是300亩高标准水肥一体化桑园。这是深圳对口帮扶广西的一个项目示范点,正是有了这个项目,原来村民居住的小木屋正被一幢幢“桑蚕楼”替代,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东西部扶贫的对口单位,那坡县利用深圳龙岗区2600万元的帮扶资金,建设桑蚕产业示范园。目前,全县已建成85个大蚕房,新发展500亩的示范园,带动了1000多名贫困群众发展产业。

两广一家亲,携手战贫困。据统计,两年多来,广东先后选派了70多名机关干部到广西驻县挂职扶贫;广西共获得广东帮扶资金21.47亿元,其中财政援助17.78亿元、社会募集3.69亿元,直接受益贫困县达33个、贫困村超过1000个、贫困人口超过20万人,帮助3.24万贫困人口脱贫。

措施得当扶贫方略相得益彰

“牛儿不壮难耙田,人不自立苦连连;爬过这座贫困山,小康大路在眼前。”这是广西德保县马隘镇排留村2018年“红五月山歌节”的山歌唱词。这两年,排留村的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通过发展蚕桑产业,该村86户贫困户靠蚕桑脱了贫。

德保县地处石漠化片区,石多土薄,水资源匮乏,产业发展艰难。“脱贫根本靠产业,选准产业是前提。”德保县县委副书记陶岳彬说,德保县确定把柑橘、桑蚕、山楂、生猪、甘蔗、鸡、八角”作为“5+2”特色产业的重点项目,目前这些特色产业已基本实现贫困户全覆盖,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

陶岳彬所说的“5+2”特色产业,源自于自治区农业厅。2017年初,作为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产业开发专责小组的牵头单位,自治区农业厅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县级发展“5+2”、村级发展“3+1”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全区上下就该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有效推动了全区扶贫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10月1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广西县级“5+2”和村级“3+1”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入选并位居第一位。

地处花山景区核心区的崇左市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由于信息闭塞,守着“摇钱树”却过着穷日子,如今,通过花山景区的开发,这里的村民开始从好风景里谋财路。

曾经的荒坡上,短短几个月间,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共计2437套安置房,这是广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平果县吉祥小区。平果县县委书记黄志愿说:“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大石山区贫困户,我们不仅要实施易地搬迁,还要为安置小区引进配套产业,让大石山区的群众实现搬出即脱贫,入住可致富。”截至2018年8月,广西全区489个集中安置点,累计已搬迁入住近60万人。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