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一个位于中国西南多高原山地的内陆省,也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它在渴望经济起飞、让更多人摆脱贫困的同时,也面临着保护自然环境的巨大压力。作为曾经的贫困地区,贵阳市观山湖区百花湖镇却很好地平衡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走出了一条“绿色扶贫”的道路,带领当地村民致富。
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百花湖镇距离贵州省会城市贵阳22公里,因镇上的百花湖而得名。百花湖中点缀着108个由茂密森林覆盖的岩石小岛,有“小桂林”的美誉,风景令人叹为观止。但严格的环境法规阻止了当地居民随意开发湖畔旅游,大多数村民仍以传统耕种模式为生。然而,百花湖畔百花湖村的1100多名村民仅有耕地面积256亩。
这主要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因百花湖筑坝蓄水,村民们原来的土地、居住的房屋被淹没,95%的村民被搬迁到更高的山地。百花湖成为了贵阳市的饮用水源地,但村民们的可耕种土地却锐减。而湖畔旅游开发又受到诸多限制,农民经济收入及生活质量一直难以得到提升和改善。
“之前不允许村民随意开发湖畔资源,是为了保护好当地的环境。”百花湖镇镇长李斌对记者说,“在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大量游客涌入,超过当地的接待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再想恢复就很难。”镇政府近几年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放眼整个贵州,在过去五年中,省政府已投入超过10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贵州接待了7.44亿游客,为当地经济贡献了1100多亿美元,超过50万人通过旅游脱贫致富。
沿着百花湖水库生活的一些村民,已经开始了农家乐项目。其中,90%以上的污水和垃圾都会经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集中处理。
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娘王瑞芬对记者说:“在污水处理技术覆盖百花湖周边前,农家乐是不被允许的。”王瑞芬正在清洗刚从附近山上采摘的野生黄丝菌,她的农家乐店就在湖边,店里生意好的时候,一年能赚六七万。百花湖村的其他村民也在当地旅游开发的带动下,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发展脱贫产业:生态茶园
然而,百花湖村以外的村民,不得不另谋出路,寻求其它收入来源。
当地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茶叶,而且百花湖镇的很多村庄有种植茶叶的悠久历史。2017年7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百花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贵州浙商集团签订了联合种植生态茶园的协议。茶园只使用牲畜粪便发酵后形成的天然肥料;不使用杀虫剂等化学药品,茶叶上的害虫由人工去除。
当地农民可以通过土地入股茶园,并根据入股土地数量确定所占的股比。浙商集团负责开拓茶叶市场,而百花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茶园种植、项目开发等。
鉴于茶园在前三年没有任何产出和收益,且农民的土地一旦被用于茶叶种植,就失去了维生的收入来源,该茶园项目向农户提供每亩(1公顷=15亩)600元(89美元)的年度补贴。而每10亩土地就可以为一名村民提供一个就业机会,他们可以在茶园浇水、除草和杀虫等。目前,茶园已种植4500亩,覆盖了百花湖镇的5个村庄。
陈琼是百花湖镇温水村40多岁的农民。她的家人为茶园提供了35亩土地,因此土地将使这个家庭每年净收入21,000元(3,120美元)。目前有两名家庭成员在茶园工作,这意味着每月收入4000元(594美元)。她希望在贵阳市务工的儿子能回家,到茶叶种植园工作。在他们加入茶叶合作社之前,这个家庭不得不依靠农业耕种来维生。“我们种的粮食刚刚够吃,但当时种的玉米却不够喂猪的,不得不向亲戚借钱买肥料,更不用说有钱来储蓄了。”陈琼对记者说。去年10月,茶园开始为他们带来稳定的收入,陈琼一家的生活也出现了转折。“希望茶园发展越来越好,这样我们才能赚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陈琼说。
大量年轻人的外流一直是中国西南偏远地区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然而,像百花湖镇的茶园,对于这些村庄的一些年轻人来说,是一个诱人的选择。百花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瑶表示:“该项目首次启动时,茶园大多数工人的年龄都在45岁左右,但自今年春季以来,30岁出头的工人数量已经超过了老年人。”据唐瑶介绍,该公司正计划建立茶叶加工厂,生产绿茶、红茶和抹茶等各种茶饮产品。“茶叶加工厂建成后,村民将无需到城市打工,他们在茶园就能找到工作,并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据介绍,茶园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带动群众务工8725人次,发放务工收益82.25万元,其中低收入者37人,共计发放务工工资约9万元,平均务工收入2432.43元。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资源
在百花湖镇的谷腊村,有一个天然泉眼,于是当地镇政府委托贵州一家公司投资该山泉水项目,成立了贵阳市观山湖区百花林泉饮用水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饮用水和饮品。“我们要利用本地的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来发展山泉水产业,带领本地农民致富”,百花湖镇镇长李斌说。
为此,镇政府向该山泉水项目注入政府扶贫资金320万元,覆盖208户低收入户和精准扶贫户,共涉及贫困人口405人。而且,他们在每年的1月份都可以收到该公司派发的2000元保底分红。
"该山泉水厂的用工,首先解决的是贫困户,目前全厂有20多个工人,一半是贫困户,”百花林泉饮用水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陈灿说,“工人还可以凭扶贫资金入股并分红,也就是说,工人不仅是工人,还是股东。”
贫困户李阿福在这家山泉水厂工作了1年多,每个月都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他高兴地说:“终于还清了一万多元的债务,生活也越过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