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全面小康”的脱贫答卷——湖南精准扶贫5年纪事

发布时间:2018-10-29 13:21:57 | 来源:湖南日报 | 作者:奉永成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全面小康,答卷,纪事,湖南,5年

书写“全面小康”的脱贫答卷——湖南精准扶贫5年纪事_新华网_湖南新闻

湖南日报记者 奉永成

浓浓的秋意里,花垣县十八洞村在收获了黄心猕猴桃后,又开始采摘更优质的红心猕猴桃,准备上市。10月25日,村党支部书记龙书伍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条贷款租地种猕猴桃的路子选准了,基地今年进入丰果期,销售不愁,村里脱贫后,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了。

前不久,“决胜2020——脱贫攻坚展”在北京举行,花垣县十八洞村以精准扶贫首倡地为主题参展。参加了这次活动的龙书伍说,展览吸引了一拨又一拨观众,大家纷纷称赞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和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从此,中国扶贫进入精准扶贫新时代。

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开展精准扶贫的5年里,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砥砺前行,攻坚克难,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551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14个县(市、区)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13.43%降至3.86%。

率先垂范

——一级干给一级看

10月23日,省委书记杜家毫在长沙主持召开2018年度计划摘帽贫困县县委书记座谈会,再次聚焦全省精准扶贫。他要求今年要完成脱贫摘帽任务的18个县(市、区)强化责任担当,继续保持韧劲和定力,严格对标对表,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顺利摘帽。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抓好脱贫攻坚工作,首先从领导干部做起。省委书记杜家毫,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走遍了武陵山区、罗霄山区的湖南贫困县市,深入乡村田野,与贫困群众探讨脱贫之策。并带头开展“三走访、三签字”活动,多次主持召开省扶贫领导小组会议,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信心和决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湖南出台了《省级领导同志联系指导贫困县脱贫攻坚主要职责》《市县党政正职脱贫攻坚问责规定(试行)》等文件。领导干部深入贫困地区调研指导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形成常态。

去年,省级领导按照分工要求推进工作落实,仅带队开展常态化督查就达70余次;今年,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省委书记、省长“双组长”制,并新增13个省直部门为成员单位。

今年4月,包括省委常委在内的20名省领导,认领了一项“特殊任务”:开展“深入贫困地区解决群众问题”的专题调研。这20名悄悄走进贫困农家的“不速之客”,带着问题进村,怀着感情敲门,揣着建议出村。

5年来,省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级干给一级看。省市县乡村五级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挂起作战图,出现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生动局面。

去年早春时节,12个拟脱贫摘帽县(市区)向省委、省政府立下“军令状”,今年经省政府批复同意,12个县(市区)顺利脱贫摘帽;今年,18个计划脱贫摘帽的县(市区)同样立下“军令状”,眼下,他们正在发奋努力,迎接即将到来的脱贫“大考”。

紧扣精准

——掀起攻坚大会战

我省把“精准识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奠基石”,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出台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方案和动态管理办法,逐村逐户开展建档立卡集中清理工作,全面提升建档立卡数据质量。持续推进“一进二访”、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将扶持对象瞄得更准。

按照“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求,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考核评估把关更严。

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出台《关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决定实施“脱贫攻坚七大行动”“七大扶贫工程”;同时,构建了以“1+10+17”(1个目标指南、10个保障机制、17个实施方案)为主的精准扶贫政策支撑体系,掀起攻坚大会战。

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全省63万名党员干部与贫困对象“结亲”,实现了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村村都有帮扶工作队,全省8000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

精准扶贫,要求扶贫方式 “精准滴灌”。资金成了“精准滴灌”的重要“水源”。

多渠道整合资金,我省打出财政扶贫“组合拳”。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逐年增加,2015年,省级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2亿元, 到2017年,省级安排财政扶贫资金达33.74亿元。今年,中央和省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近85亿元。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中需要重点攻克的堡垒,是“硬仗中的硬仗”。我省将武陵山片区确定为深度贫困地区的主体区域。

如何打赢这场“硬仗”?省委、省政府目标明确,路线精准。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被写入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出台了《湖南省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制定了农村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一系列政策。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靶”向施策,精准到人,贫困地区的面貌大为改变。

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里程12000多公里,贫困地区全面融入全省4小时经济圈;完成7000多个贫困村的电网改造,供电能力、供电质量有效提升;兴建各类供水工程3000余处,解决了700多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贫困村光网通达率和4G网络有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83.6%、93.75%,为电商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机制

——首倡之地的首创之为

秋日的泸溪县合水镇罩子坪村层林尽染,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村民们脸上。今年,村里的万亩油茶林迎来丰收,参与种植油茶的470户贫困村民,户均可增收上万元。

罩子坪村的丰收,得益于我省探索的“四跟四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产业扶贫模式。

斩穷根,发展产业是根本。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2016年9月,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在湖南召开, 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办的同志深入我省产业扶贫示范点观摩学习。

首倡之地,首创之为。

在精准扶贫的征程中,我省不断创新机制,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为全国第一个出台精准识别方案的省份。

在全国率先推出“财银保”,撬动扶贫产业贷款,覆盖51个贫困县;率先探索“无抵押、无担保、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模式,以金融活水“滴灌”贫困户。省里赋予贫困县整合使用涉农资金的自主权,近3年,51个贫困县共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37亿元。

建立劳务协作“三张清单”(任务清单、稳岗清单、责任清单)和全国首个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市场。探索劳务协作脱贫模式,被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向全国推介。

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开展“万企帮万村”“村企共建”活动,启动实施“我想有个家”安居工程公益募捐活动。全国“互联网+”社会扶贫现场会在湖南召开,各路电商对湖南贫困地区名优特农产品的“营销现象”,引起极大关注。

释放红利

——内生动力激发无穷民力

“我申请提前脱贫!”

今年7月至9月,新晃侗族自治县鱼市镇华南村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陆续递交了申请书,自愿提前脱贫。

贫困户这顶“帽子”,以前不少村民抢着戴,现在不少地方,达到出列标准的贫困户,主动申请摘帽。华南村9户贫困户的这一举动,折射出的,是我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精准扶贫显著成效。

安居才能乐业。为让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我省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模式优化调整意见,预计到今年底,全省“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72万人的总目标将提前完成。

出台“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特惠政策。贫困群众医保报销比例大幅提高,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大病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到90%以上,特困人员个人缴费部分全额补贴。“病根”不再变“穷根”。

下发《湖南省“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去年,社会保障兜底对象月人均补助提高至268元,标准大幅提高。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近年来,全省通过“三帮一”行动劝返辍学学生,基本实现了建档立卡家庭子女能返尽返;提高“雨露计划”和普通高中特困学生资助标准,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应助尽助;加强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家庭“两后生”和劳动力,接受职业学历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我省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不断释放政策红利,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今年32岁的义旭曾是江永县上江圩镇葛覃村有名的“懒汉”。“穷,是暂时的;失去奋斗的信心,才是最可怕的。”在扶贫工作队的开导下,义旭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被全面激发。2015年,他申请8万元创业贷款办起养牛场,如今,养牛场达到了300头的存栏规模,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这样的例子,在贫困乡村比比皆是。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为标志,我省进入贫困群众增收最快、最有获得感的时期。全省贫困人口减少至2017年底的21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86%,5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9268元。

精准扶贫,风起苗寨;决战决胜,任重道远。意气风发的湖南人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奋力奔跑。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