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走出一条中国式高质量治贫道路

发布时间:2018-10-17 10:18:51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李国祥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脱贫,扶贫,贫困,贫困户,建档立卡

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突出表现在: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到2017年末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约只有3000万左右;贫困县摘帽进程加快,已经有100多个贫困县摘帽,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还有更多贫困县摘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迈出重要步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脱贫攻坚举世瞩目、成效卓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

我国建立了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构建了全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抓扶贫工作。为了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效果经得起检验,得到群众和世界认可,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必要的扶贫督查巡查、调查暗访和第三方评估具有积极意义,加大扶贫监督考核评估,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突出特点之一。在脱贫攻坚战中,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针对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的检查考核评估过多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来解决。中央明确2018年是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将精简考评检查和减少填表报数作为作风专项治理的重要内容。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地区任意拔高扶贫标准,也有一些地区寄希望于算账脱贫、突击“脱贫”。针对这两种倾向,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现行扶贫标准。既不擅自拔高标准,提不切实际的目标,又不能降低标准;要避免陷入“福利陷阱”,防止产生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待遇的“悬崖效应”;要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得到广大群众认可,国际社会公认。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我国扶贫开发的基本方略。以贫困人口和贫困户为直接扶贫对象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区域性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这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的又一突出特征。通过大量工作,全国农村为尚未脱贫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分析致贫原因,提出脱贫精准方案,在此基础上精准安排扶贫项目、精准使用资金、选派帮扶干部。

我国为真正贫困人口家庭建档立卡,做到了扶真贫,这是一项极其细致又很复杂的艰巨任务。精准识别对于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至关重要。为了防止错评漏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建档立卡工作后,各地结合实际和群众反映的情况开展“回头看”,每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符合扶贫条件的贫困户保留或者补充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凡是不符合扶贫条件的就及时清退,做到应扶尽扶。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返贫人口,贫困地区十分重视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攻坚期间,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贫困人口退出后一段时间内帮扶政策不变、力度不减。

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扶贫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核心是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在东西扶贫协作中,东部省市推动企业到贫困地区乡村建扶贫车间,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到贫困地区利用闲置的农民院落、乡村办公场所和学校等开办工厂,吸收建档立卡贫困农民就业,或者接收建档立卡贫困农民务工。有些贫困地区提出,产业带动就业,务工助推致富。有些地方贫困农民说:“门口务工真好,兼顾庄稼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

精准扶贫实践中,有很多地区让贫困户的土地、资金和其他资源入股龙头企业或者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除了销售农产品和务工收入外,还可能获得股权分红收入。

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出现“干部干,贫困群众看”的尴尬局面。针对外部帮扶带来一些贫困群众过度依赖帮扶和“以贫困为荣”等现实问题,我国扶贫工作中越来越重视既要脱贫、又要扶志扶智,激发内生脱贫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任务之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都设定了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和饥饿的具体目标。我国脱贫攻坚不仅为人类减贫目标作出突出贡献,而且走高质量脱贫道路的经验对世界减贫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在扶贫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和做法对全球减贫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