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输血”到“造血”的嬗变
——看东乡发展特色农业助推精准扶贫
近日,穿行在抚州市东乡区的丰收田野,探寻该区发展特色农业助推精准扶贫之路,记者欣喜地发现:“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作模式、“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多元投入、长效运营、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为东乡建立丝瓜络、王桥芋头等扶贫产业基地100多个,辐射带动贫困户1000多家,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嬗变。
“四帮一稳”兴产业
连日来,在圩上桥镇梧城源村千亩“以瓜养橙”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农民正在收获套种在脐橙园里的西瓜。
面对昔日近2000亩的红壤丘陵山地变成生机盎然的脐橙基地,村支书乐谦兴奋坦言:“基地是客商企业‘7天果辰’公司建成的,在果树进入成熟期的前4年套种优质西瓜,亩年均可获利1.2万元,为基地发展夯实基础。”此时,负责该基地建设的公司负责人乐勇接过话茬:“为引进企业建立扶贫产业基地,东乡采用的‘四帮一稳’模式:乡政府帮租地、区政府帮贷款、技术员帮生产、总公司帮销售,贫困户稳脱贫,不仅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还出现了政府、企业和农民齐心合力建基地的喜人景象,其产业红利又成为贫困户的稳定收入。”至今,“7天果辰”公司建成“以瓜养橙”基地4000多亩,200家贫困户每年户均可获得产业红利3500元,并带动当地300多名劳动力就业。
“互联网+”助力品牌农业
“竹荪早上采下来,马上就烘干,下午就能打包发走,都是网上卖的!”黎圩镇上池村贫困人口周德珍一边采摘竹荪一边告诉记者,在基地干活不耽误自家种稻子,且工作每满10天,就能多拿1天的工资。今年1至6月,学会竹荪种植技术的她已在基地领到近3000元工资。
上池村地处偏僻,是王安石的故里。为用好地域品牌,当地农民王新年看准竹荪等农产品的发展前景,在村里成立了荆公农产品种植合作社,发展竹荪种植。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王新年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整合销售资源,并注册了“荆公”系列商标,着力发展品牌农业。目前,竹荪种植基地亩产值达3.9万元,并带动了30多名周边村民一同发展竹荪电商销售。
竹荪的成功销售,走出了一条“互联网+农产品+精准脱贫”的新路子。上池村共有21家贫困户,合作社就与其中的18户签订了定点帮扶合同,直接帮助贫困户年均增收2500多元。不仅如此,村民们生产的乌萝菜、野生葛粉、茶油、农家红糖等产品通过规范质量标准和包装,走俏市场,年销售额达540多万元。(王 倩 记者 汤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