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村民就像兄弟一样亲” 博士扎根新余扶贫

发布时间:2018-08-28 08:59:28 | 来源:中国江西网 | 作者:焦俊杰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陈标平,贫困户,博士研究生,扶贫资金,河埠村

原标题:“我跟村民就像兄弟一样亲” 博士研究生扎根新余基层扶贫

他是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他是新余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他叫陈标平。从2017年5月起,他却主动请缨,扎根基层,成为“十二五”省级贫困村——河埠村扶贫第一书记助理。

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把自己定位为“五员”——工作指导员、协调联络员、宣传报道员、秘书打字员、产品促销员,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河埠村的脱贫攻坚和村庄建设工作,让河埠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毫无人气,现在是明星村啦。”陈标平笑着说,今年,河埠村要退出贫困村。  

  “我的自强之路”特色课堂

摸清贫困村现状

2012年起,陈标平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新余,任新余市委农工部农村社会科科长。或许没人会把他和穷困的山村联系在一起,但在陈标平心里,一直有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梦想。“因为我自己是赣州人,学的是农业方面专业。”

河埠村,地处新余市姚圩镇西北部,现辖7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975户、2943人。2017年5月,陈标平被派驻到村时,眼前的河埠村抛给他几个刺眼的符号:“十二五”省级贫困村、39户83人(现8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扶贫产业有名无实、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到河埠村后,他便积极投身于该村的脱贫攻坚和村庄建设工作,工作在村、吃住在镇,每天坚持记录《扶贫日志》。

接下来,陈标平走村串户,上坡下田,一身汗水只为宣讲扶贫政策、了解致贫原因、交流发展生产、如何脱贫致富。

经调查统计,河埠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83人(低保户28户、69人,五保户11户),其中2016年已脱贫20户、47人,现有未脱贫户数为19户,共36人。其中,因病致贫11户、因残致贫15户、缺乏劳动能力的6户、因学致贫3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2户、其他原因的2户。 陈标平经过一段时日的不懈努力,全村贫困户致贫根源理清了,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制定了,扶贫台账资料日臻完善了……

村民把他当兄弟

作为农村农业专业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陈标平带着对农村的一份真情去村里工作。他时刻把村民冷暖放在心上,真心诚意和他们“掏心窝子”,说农家话、讲农家事、叙农家情、品村民喜怒哀乐。

对于陈标平来说,如何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更多更好地为村民提供服务,是他驻村后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去了就知道了,村组织弱化,工作制度涣散,没有凝聚力。”陈标平认为,要开展工作,党建必须抓起来。

对此,陈标平创新推动智能化党建平台建设、村“两委”工作“一日一报”制度和便民服务一体化工程建设,不仅大大提升了河埠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进一步延伸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触角。“用奖惩来激励干部,比如,严肃考勤纪律,采取干部考勤积分制与年度绩效奖挂钩。”陈标平笑着说,“现在,村干部的出勤率100%。”

为解决好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最后“1公里”的问题,村里建成了便民服务一体化工作站,即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村级民事代办、土地流转、新农合、计生综治、党建等功能一体化,把惠民服务延伸覆盖至全体村民,有效缓解普通村民与贫困户利益不均的矛盾。“我们安排专人为所有村民代办事务,解答疑问,每个礼拜收集一批,解决一批,比如去镇上盖章,作一些政策解答。”陈标平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河埠村民事代办事项共420余件,完结率100%,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最后“1公里”的问题。

“不到半年,我跟村民就像兄弟一样亲,老百姓相信我。”陈标平认为,这都是帮老百姓办实事的“成果”。

充当产品推销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稳定脱贫问题,陈标平与村“两委”干部促膝商讨发展大计,科学制定了《河埠村2017-2020年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短短半年时间,河埠村村级产业从无到有,先后形成了以老俵情面条厂、光伏发电产业、新余蜜橘、枳壳、姜黄为主导的“五大”扶贫支柱产业,采取“村级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贫困户”等产业带动模式,积极搭建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就业,与贫困户签订利润分红协议,以扶贫资金入股的方式进行分红。

为了这“五大”扶贫产业的发展,陈标平一下变成招商员,马不停蹄四处招商跑项目;一下变成技术员,多方协调邀请专家指导;一下变成销售员,严寒酷暑全城推销产品。

2017年,河埠村面条厂扶贫车间吸纳了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面条厂、光伏发电产业给全村贫困户分红共2.3万元,姜黄产业今年年底即可获得约3万元的收益,枳壳种植产业发展良好,预计两年后可获得收益。“而且,可以通过这些产业吸纳贫困户就业,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面条都是纯手工技术,口感非常好,品质有特点。”陈标平自豪地说。产业起步阶段,陈标平跑到各个单位推介产品。“如今,都有了固定客户,特别是逢年过节,工厂都生产不过来。”

带动贫困户思想文化提升

根据陈标平调研,全村贫困人口小学文化以下47人、占56.6%,初中文化28人、占33.7%,高中及中专文化的共8人、占9.6%。“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文化水平整体较低,这是导致本村贫困人口陷入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因素。”

为此,陈标平整合姚圩镇中小学校教育资源,推出河埠村贫困户“扶志”教育专题活动、贫困户子女结对“扶智”教育等系列活动,每季度举行一次脱贫先进户和落后户评比活动,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积极营造“我要脱贫”“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同时,对贫困户子女开展“一对一”结对扶智教育活动,由学校领导和热心教师担任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学习辅导、兴趣培养等“一对一”结对扶智教育活动,为贫困户子女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务,切实增强其自信、自强意识,有效防止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目前,已评出杨金古、龚金仔夫妇、杨忠良等为村里首批“脱贫光荣”户。

此外,整合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和健康扶贫资源,采取服务上门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推出并承担“我的自强之路”特色课堂、“我的健康之路”特色服务、“我的致富之路”特色培训,着力提升贫困户及其子女的思想文化和身体健康素质。目前,通过开展就业培训与推介等活动,帮助贫困户姚兵兰、艾建军、杨金古、龚金仔夫妇等贫困群众顺利就业。

如今,陈标平每天依然忙得不可开交,谈及现在的工作,陈标平开玩笑说“很心酸”,但他认为“能做出成绩,也很自豪”,言语中,陈标平依旧充满激情。(记者焦俊杰 文/图)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