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推广"一自三合"扶贫贷款模式 不断完善帮扶机制

发布时间:2018-08-23 08:56:55 | 来源:安徽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贷款户,扶贫贷款,扶贫资金,扶贫开发,扶贫项目

我省实施扶贫小额信用贷款3年来,不断完善帮扶机制,创新贷款运用模式。今年以来,通过“一自三合”模式,即“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实现从“贷得到”到“贷得准”到“用得好”,成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

   “户贷户用”——贷款户大都有一技之长,靠自身发展产业增收脱贫

在亳州市谯城区华佗镇祝集村,有一座新建“小洋楼”。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家人曾是贫困户。

楼主人叫肖全亮,今年45岁,夫妻俩身体都不好,一双儿女在读书,加上家中老人患大病,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前几年给父亲治病,花光了积蓄。俺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对脱贫一点信心都没有。 ”说起往事,肖全亮不堪回首。

2016年,祝集村扶贫工作队帮肖全亮申请了扶贫贷款,又安排他接受了脱贫技能培训。 “俺把家里十几亩耕地都种上了中药材。第二年就脱贫了。 ”肖全亮说,今年他再次向当地农商行申请了贷款,新增承包地26亩,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

据华佗镇分管负责人郭洪标介绍,全镇已发放扶贫贷款820万元,主要通过“户贷户用”发展种养业,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有的还成了致富带头人。

“户贷户用”,顾名思义,就是贫困群众以个人名义贷款,用贷款资金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省扶贫办产业指导处负责人介绍,这种贷款模式比较灵活,只要符合条件、有贷款意愿的贫困户“应贷尽贷”,贷款贫困户大都有一技之长,主要靠自身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

金寨县船冲村村民闵永胜也是通过“户贷户用”实现脱贫的。这个因病致贫的家庭,4年前一贫如洗。在帮扶干部和镇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支持下,2016年开始发展养殖业,养了5头猪、50只羊,当年实现脱贫。 2017年,闵永胜用5万元扶贫贷款,租赁了5800多平方米的空旧房屋发展养猪。目前共养殖猪苗85头,实现商品猪出栏69头,加上出栏的成品羊11只,销售收入23万余元,纯利润4万多元。“扶贫贷款拉了我一把。 ”从贫困户到养猪大户,闵永胜感慨万千。 据了解,今年以来,我省大力推广“一自三合”模式,即“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前6个月,全省累计发放贷款97.55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合伙、合作、合营”——“三合”化解风险,构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

在含山县环峰镇桥联村一处池塘边,贫困户王守民正在用网兜捕捞小龙虾。“我以前打工时养过小龙虾,苦于没有本钱,自己不能规模化养殖。 ”

当地养殖大户华军知道了王守民的想法,主动提出和王守民合伙共养。双方约定,由华军提供水面、种苗、技术服务、市场销售,王守民负责养殖场日常管理,并以扶贫小额信贷1.5万元出资购买饲料等消耗品,养殖收益按3:7分成,王守民分享7成收益。

今年3月,王守民在华军支持下,养殖了50亩小龙虾,虾苗以芝麻饼饲料或水生菱角为食。2个月以后,小龙虾逐渐成熟开始销售,由于水质好、养殖规范,小龙虾得到商家的青睐,目前销售收入已近3万元,除去成本,预计王守民今年可增加收入2万元左右。尝到甜头的王守民说:“我准备再贷3万元,扩大养殖规模。 ”

王守民走的是“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贫困户与贫困户,或与一般农户,或者与能人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代种代养、租赁、托管、订单生产等合伙生产经营,通过互帮互助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产业,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

在灵璧县大庙乡沟涯村,“户贷社管合作”让贷款贫困户加入或抱团成立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提供产前培育、产中指导、产后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形成脱贫致富长效机制。

沟涯村脱贫户赵雅丽使用扶贫贷款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从事竹编产品加工,当年便获得纯收益5000元。赵雅丽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她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吸收18户贫困户为社员,实行“原料统一采购、分散加工、产品统一销售”,每户年增收2万元以上。 据省扶贫办产业指导处负责人介绍,我省一些地方还推广户贷社管合营发展模式。即,贷款贫困户加入或抱团成立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协作合营,成立新的经营主体。通过引入和发挥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资金、技术、信息、销售和服务优势,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保证合作社和贫困户资金安全、稳定收益和生产就业能力的提升。

   “四有目标”——确保“用得好”,让金融活水滋润千家万户

在“贷得准”的基础上,我省多地积极开展一条龙服务,使贷款贫困户发展产业有路子、有项目、有带动、有效益,确保扶贫贷款“用得好”。

省扶贫办政策法规处负责人靳贞来表示,扶贫贷款“用得好”,首先要逐户制定脱贫计划,选准选好产业项目,帮助找准增收门路。

目前,全省有扶贫开发任务的70个县(市、区)已全部建立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为贷款发放提供了项目储备,确保扶贫小额信贷投入有项目、有产业。

在界首市王集镇朱大村,记者看到项目库有实施地点、责任单位、资金规模、受益对象等情况,涉及资金512万元,包括村民认可的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项目。 “通过扶贫项目库建设,筛选出一批符合地方需要、群众参与度高的产业,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实现了‘管用、可用、好用’的目标。 ”界首市扶贫办主任李春泉说。

为建立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和带动贷款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我省深入推广各类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和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生产的“四带一自”产业发展模式。

在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姥桥镇官塘村,133户贫困户抱团成立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66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与村集体、国有同创公司共同成立了思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中合作社出资665万元,村集体出资40万元,同创公司出资50万元,建设占地55亩的石斛产业扶贫基地。

“贷款是否‘用得好’,要看贫困户能否真得实惠。 ”官塘村负责人介绍,同创公司与思源公司签订农业订单收购协议,向思源公司支付定金,思源公司利用定金收益向村集体和贫困户进行收益分配,村集体每年4万元,贫困户每户每年0.5万元。自2016年8月以来,贫困户户均收益约8200元。目前,基地吸纳18名贫困人口务工,每人每年增收近2万元。 今年以来,我省大力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进商超、进电商、进电视、进深加工等产销对接“八进”行动。 “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创新产销对接方式,让金融扶贫产业结出的硕果走向市场、走进千家万户。 ”省扶贫办负责人表示。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