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陕西紫阳县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8-07-12 09:12:27 | 来源:陕西日报 | 作者:张斌峰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党建工作,小河村,贫困户,造血,当家人

原标题:汇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紫阳县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纪实

夏日的茶乡大地,活力涌动,生机盎然。行走在紫阳的山乡村落、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广大党员干部走村串户、扶贫帮困的火热场景。

安康市紫阳县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截至2017年年底,全县有9.23万在册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30.6%,脱贫任务繁重和脱贫时间紧迫的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紫阳县按照“围绕党建促扶贫,抓好扶贫促党建”的思路,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以党建引领促进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检验党建成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互促双赢。”7月6日,紫阳县委书记赵立根说。

选“硬人”打“硬仗”

几年前,紫阳县洄水镇小河村党员彭远明还在浙江销售日用品,年收入10多万元,一家人过得相对富足。

彭远明的父母都是党员,他从小受父母的影响,深知一名党员的使命和责任。2014年,彭远明回到家乡小河村,担任村党支部委员。由于工作表现突出,2016年,彭远明被组织任命为小河村党支部副书记。2018年,他又高票当选小河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主任。

2014年以来,彭远明与村两委班子一道,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小河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生活环境改善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曾经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滞后、贫困程度深的小河村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不少像彭远明一样年富力强、乐为群众办实事的能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

为选好农村“当家人”,紫阳县实施村级后备干部“青苗工程”,建立村级班子常态化研判机制,注重把政治强、发展强的“双强型”优秀后备人才选拔进村两委班子。结合村级组织换届,紫阳县将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现任村干部、后备干部、致富能人、大学生村官、退居二线干部、退伍军人中的优秀党员选进村党支部。截至2018年5月,全县197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全部完成,在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中,产业大户、致富带头人分别有79人和67人。

此外,紫阳县加强“四支队伍”的有效整合,组建了176支驻村工作队,成立了133个贫困村临时党支部,配齐了133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同时,紫阳县还明确工作队长、责任队长、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包联干部的职责和任务;组织全县176个村(社区)党支部召开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专题组织生活会。

变“输血”为“造血”

“我将自家茶叶卖给紫阳县天赐茶业有限公司,平时还在这家公司务工,一年下来收入能达到1万多元。”7月7日,紫阳县麻柳镇麻柳村贫困户杨朝树高兴地说,多亏了村上多方协调,让他能在企业务工,收入有了保障,2017年他顺利脱贫。

杨朝树所在的麻柳村自然条件差、产业分布不均,全村727户2527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275户987人。为改变落后面貌,麻柳村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以党建引领为支撑,以“支部+X+贫困户”为抓手,大力发展产业。此举,不仅让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更让群众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2017年年底,麻柳村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紫阳县全面推行“支部+X+贫困户”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模式以来,引导100余家非公企业助力脱贫攻坚,建立经济主体300余个,带动1.39万户农户直接受益,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龙头企业带动、社区工厂促动、现代园区牵动、旅游景区互动、合作组织联动、技能培训推动的“一核多元”精准扶贫组织体系。

目前,紫阳县组织139家民营企业及商(协)会对口帮扶全县133个贫困村,共流转土地1万余亩,新建、改建茶园1.5万余亩,发展魔芋8000余亩,带动3000余人就业、创收,实现了“流转闲置土地保增收、收购产品促增收、安排富余劳力稳增收、代销贫困户土特产扩增收”的4个增收目标。

按照“支部引导、能人引领、以厂兴社、厂社融合”的思路,紫阳县引进了红椿镇钜源鞋服有限公司、毛坝镇骏狼服饰有限公司等8家社区工厂,吸纳群众就业1100多人,实现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扩大了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就近就业覆盖面。

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紫阳县加快实施以修脚养生、茶叶产业、特色烹饪、电子商务、家政月嫂为主的免费技能培训脱贫工程。4年多来,全县累计培训2.36万人,带动1.65万名劳动力稳定就业,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

从“严督”到“实考”

紫阳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实行常态化督查暗访机制,对党员干部从严追究问责,先后通报批评8个镇和部门,处分69人,运用容错纠错机制免责24人,在全县形成脱贫攻坚一线选用干部的鲜明导向。

同时,紫阳县建立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电子签到、月督查考核等日常监管机制,每季度评选公示优秀第一书记10人;建立驻村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每年为建档立卡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提供工作经费1万元,驻村队员(第一书记)每天按60元标准解决生活补助,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干得好。

充分发挥脱贫攻坚考核“指挥棒”作用,紫阳县结合“三项机制”制定了《在脱贫攻坚中选拔任用干部暂行办法》,确保脱贫攻坚一线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选得好、融得进、上得来。县上明确每年在脱贫攻坚一线新提拔科级干部不得低于全县新提拔科级干部总数的40%。近年来,紫阳县共有85名在脱贫攻坚中表现优秀的干部被提拔重用。

为积极营造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氛围,紫阳县印发了《推进县管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试行)》,对被组织认定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坚决予以调整。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有18名扶贫干部通过能上能下机制退出工作岗位,43名驻村扶贫队员被召回调整。同时,紫阳县还出台了《紫阳县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帮扶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对部门和帮扶干部进行专项考核;出台了《村干部抓脱贫攻坚绩效考核办法》,将村干部绩效补贴的80%与绩效考核挂钩,有效提振了村干部抓脱贫攻坚的“精气神”。(记者 张斌峰 通讯员 唐波)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