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第六届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图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景海春发言。周晓伍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王振红 实习生阎文青)“发展草牧业,将有力提升我国肉蛋奶的安全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增强国民体质,助力中华民族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从‘健康中国’到‘强健中国’的伟大飞跃。”6月30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景海春在第六届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上表示。
他解释说,草牧业是方精云院士提出的草畜一体化的创新理念,是指通过天然草地管理和人工种草,经合适的技术加工,获取优质高效的饲草料,进行畜禽养殖的生产体系,包括种草、制草和养畜三个生产过程。其最终目的是生产优质安全的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草牧业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国策。
随着我国逐步走向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盼、以及国民强身健体的迫切需求,“中国粮”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口粮,更包括肉蛋奶等畜产品。“然而,现在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传统农业结构与国民膳食结构之间不平衡不协调,导致不能充分提供优质安全的肉蛋奶。”景海春表示。
与此同时,膳食结构变化正带来粮食与生态安全问题。粮食十三连增,但口粮消费迅速下降;肉蛋奶等畜产品消耗激增,肉蛋奶等畜产品进口连年增加,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一膳食结构的变化也表明我国未来对畜产品有强劲需求,草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解决畜产品供给、农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景海春指出,与传统畜牧业相比,草牧业有很多显著特点:
一是突出人工种草的地位。草原地区,科学配置生态和生产功能,通过人工种草以及天然草地保护及适度利用,实现“以小保大”“草-畜平衡”;农区,强调人工种草的基础作用,实现饲草生物量的全部利用。
二是重视“制草”的作用。大幅提高饲草利用和饲喂效率,保障饲草的稳定、平衡供应。
三是强调规模化、生态化“养畜”。转变养殖方式,实现草-畜高效转化、畜产品提质增效以及环境友好。
四是“草-畜-加工”一体化。改变过去把种草和养畜割裂的现状,打造“种-养-加”一体化的产业链。
他以呼伦贝尔农垦草牧业试验区建设为例,说明在“4624”布局下,中科院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科企融合,用科技调结构、保生态、促生产,从而引领草牧业发展。所谓“4624”布局,是指建设4个科技平台(试验站、院士工作站、健康产品研发及检测中心)、形成2个追溯体系(芥花油和畜产品)、推进6项重点任务(资源评价规划、人工及天然草地、草产品及畜牧养殖、生态高值农业、物联网和生态旅游)、打造4个产业链(草产业、农产品、畜产品及生态旅游)等。在中国科学院总体部署、植物研究所牵头协调组织下,草牧业院士专家团队,经过三年实践,在提高生产、改善生态和加强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要从源头布局草牧业科技创新体系,真正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景海春总结下一步工作时如是说。
据悉,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与《中国科学院院刊》共同承办,主题为“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