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全国政协常委刘东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潜力在山希望在林

发布时间:2018-07-02 12:04: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宁锐 和海佳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刘东生,贫困地区,公益林补偿,全国政协常委,生态管护

中国网北京7月2日讯(记者 张宁锐 和海佳)“生态资源优势、物种优势、景观优势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希望所在。”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接受中国网(《议库》APP客户端)专访。刘东生呼吁以生态扶贫为突破口,同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图左)接受现场采访。

中国网政协频道:近年来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大生态工程等生态扶贫举措,为深度贫困地区群众提供了就业和增收机会,对此您怎么看?

刘东生:深度贫困地区大多分布在山区、林区、沙区,也是我国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你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态工程等生态扶贫措施,进入门槛低,受益持续稳定,很受贫困群众欢迎。目前发展林下经济,短则2至3年就可以进入收获期,发展木本油料,可受益80至100年,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铁杆庄稼”。

从发展条件角度,仅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四省藏区、云南怒江州、四川凉山州、甘肃临夏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就有4465万公顷林地、2074万公顷湿地。目前全国有2.5万个乡镇林业工作站、11多万职工,覆盖全国92%乡镇,可以进山入村,为广大贫困人口提供生产、科技、信息服务,支持贫困群众发展生态产业。

中国网政协频道:现在深度贫困地区在生态扶贫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和效果?

刘东生:可以说,生态补偿与生态护林员政策取得了脱贫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中央财政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近年来,每年安排170多亿元用于国家级公益林保护。其中安排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资金达120多亿元,既保护了近8亿亩公益林,也为农民直接带来了收入。

2016年以来,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45亿元,选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37万名作为生态护林员,带动了13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和脱贫,并使3.3亿亩的森林、湿地、沙地得到有效管护。

比如在云南省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该地区森林覆盖率达80.5%,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79户,人均收入只有约1300元。实施生态护林员政策后,当地选聘2520名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覆盖全县51%建档立卡户,2017年全县生态脱贫贡献率已高达52.1%。

中国网政协频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扶贫方面如何“以增绿促增收”,不断壮大特色生态产业?

刘东生:目前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造林绿化任务已被安排到贫困地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指导退耕贫困户发展适宜种植的经济林。现在全国经济林基地已达到4.5亿亩,木料油料加工企业达3000多家。

2016年各地政府共安排72.9万贫困户退耕还林面积414万亩,每亩可得到中央补助资金1600元,四川省丘陵、盆地周围地区有400多万个劳动力因退耕还林得以转移,外出务工年创收217亿元。

目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不仅使3200万退耕农户从政策补助中户均直接受益9800多元,而且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培育了生态经济型的后续产业,通过“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模式,促进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增收。

中国网政协频道:我国生态扶贫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吗,您有何建议?

刘东生:目前的确存在着深度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修复周期长、护林员选聘规模不够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首先要强化生态补偿脱贫,提高补偿标准,并优先提高深度贫困地区集体和个人所有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促进贫困人口补偿收入稳步增长。

第二,深入推进生态就业脱贫,继续扩大生态护林员选聘规模,新增生态护林员、护草员指标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通过生态管护,实现家门口脱贫。

第三,大力开展生态工程脱贫,实现退耕还林还草应退尽退,提高深度贫困地区工程造林补助标准,加大造林、退化林修复和森林经营力度。

此外,实施生态产业脱贫,提高精准脱贫成效,打造一批木本油料、特色林果、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引导贫困人口增收。

转载请注明: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客户端)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