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含泪”干扶贫 政协常委张大方直陈问题并提建议

发布时间:2018-07-02 11:12: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宁锐 秦金月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基层干部,非正当利益,扶贫资金,容错机制,活力

中国网北京6月28日讯 (记者 张宁锐 秦金月)“基层干部本身待遇偏低,压力大,有时候自己的孩子、老婆都顾不上,贴钱贴精力,往往还得不到肯定。有的村支书每月拿着1000余元的工资,每天开会、填表、挨骂!” 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大方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为精准扶贫战线的基层干部说话。

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记者注意到,在张大方《关于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的有关建议》中,除了历陈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中遇到的困难,还阐述了其他几个层面的现实问题,并且提出了接地气的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大方(摄影:王超)

考核巡查评估频率高 很累

虽然中央三令五申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但张大方调研发现,各级督查、巡查、检查、考核、审计频率仍然很多,紧急通知、会议、报送表格很多,基层疲于应付,有的地方苦不堪言。

有些考核标准不一,尺度不准,内容不确定,时不时变动,有的临近年底才出方案随后马上检查,弄得基层干部手忙脚乱。有些时候,省市两级督查考核组的干部对扶贫业务不熟悉、不精通,检查情况不到位,就谈不上指导和帮助工作。一些地方存在搞形式主义的问题,口号喊得震天响,资料费、上墙公示栏越做越漂亮,几十万元的财政资金就这么花掉了。

容错机制不给力 很冤

关于容错机制和保障措施,中央、省、市都出台了文件,但真正落到实处的成功案例很少。张大方认为,各级党委政府习惯用问责来推动工作,没有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客观上造成“多干事、多出事”的格局,影响了基层扶贫干部,有些干部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因此,在没有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情况下,基层在落实政策上宁愿保守,不愿担当,不敢主动创新。

张大方举例:在精准识别中,如果有错评、漏评、错退等问题,干部都要受处分。但很多信息没有互联网数据查询平台,基层干部也很难掌握实际情况。比如湖南省桑植县一位干部的帮扶对象,外出打工,在外地买了房子,由于缺乏互联网数据查询,该干部在帮扶过程中没有判断出来这个情况,后来被发现,该干部受到了处分。“帮扶责任人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被帮扶对象不告知,帮扶人不可能一天到晚盯着帮扶对象做侦探啊!”张大方忍不住为这位干部“喊冤”。

张大方说,有的基层干部谈到有些工作,眼泪汪汪。现在“一些基层扶贫干部盼着赶快到2020年,反正还有3%的贫困发生率会政策性兜底。”张大方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为好干部“撑腰”的几条建议 很迫切

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减少基层迎检负担。张大方认为,督查考核评估应结合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大方向和基本指标,而具体的项目指标应全部下放至县、乡一级。考核办法年初印发,年底统一评估,指标内容保持恒定,不要变来变去。要让基层干部腾出精力干实事、抓产业、促脱贫。同时,建立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加强行业部门数据库的互通互联,减少基层工作量,为数据的准确统计提供支持,也让数据多跑路,让干部和群众少些无谓的劳动。

落实容错机制。张大方说,容错机制是带有包容性的,即包容和纠正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而不是一味追责,并以结果为导向来秋后算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官僚主义、懈怠、侵吞扶贫资金、谋求非正当利益等,必须严惩;而对于天灾、意外、当地特殊情况的应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评价。建议中央指导各地制定相应的可操作细则,把握好临界点,避免矫枉过正,挫伤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为广大基层一线辛勤工作的扶贫干部队伍撑腰解难。

要适当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减缓工作压力,解决他们的一些后顾之忧。张大方呼吁,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建立扶贫领域正向激励机制,在思想激励上给“定力”,政治激励上给“活力”,经济激励上给“引力”,让扶贫干部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广泛调动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