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第六届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山东省副省长于杰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特邀报告。周晓伍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王振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须发挥好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6月30日,山东省副省长于杰在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第六届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上表示。
他指出,近年来,山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及转化推广步伐,在良种培育、作物栽培、设施农业、土壤改造、科技推广等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和问题,比如:农业科技供给不能满足绿色、生态、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需求,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成熟配套技术支撑。特别是受到资源与生态的双重约束,受农业消费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影响,农业保供给、保生态、保安全的压力不断加大,这些都给科技创新、转化、普及推广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于杰指出,针对这些问题,山东将以农业科技“展翅”行动为抓手,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编制出台科技创新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把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积极争取国家级涉农科研机构、高校在山东布局分支机构,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大院大所的合作。强化全省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研发中心等各类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和集成,搭建农科教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省级以上农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立足农业新成果新技术,集成创新推广模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应用。到2022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左右。
二是实施农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谋划部署农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发展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和产品,为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实施农业良种工程,落实“南种北繁”“东种西育”科技创新计划,积极推动育种方向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到2022年主要农作物、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55%以上,种业科技整体水平全国领先。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突破一批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污染控制与修复、盐碱地改造等关键和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实施海洋牧场示范创建三年计划,培育一批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到202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创新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加快研究高效安全生物制剂和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三是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国家农高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高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四级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发挥黄河三角洲国家农高示范区的龙头带动作用,聚焦盐碱地综合治理开发利用等核心任务,推进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农业研究院等合作共建项目,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将国家农高区真正建成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核心区。实施农业科技园区产业提升工程,推广“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业大户”模式,推动园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支持每个园区打造1-2个产业规模超10亿元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四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多管齐下引进聚集对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新科研团队和海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到2022年,新引进培养农业领域泰山产业领军人才75人以上。深入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20条措施,完善首席专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科技扶贫指导人员精准选派和精准服务,实现在865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科技指导人员全覆盖,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立科技支撑产业扶贫(帮扶)示范带动新模式,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确保2020年全部完成脱贫任务。
五是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农业科技园区和有条件的县域建设一批农业科技中试示范基地,熟化、放大研发成果,促进技术标准体系和技术规程建设,到2022年,全省备案建设农科驿站1000家,备案建设国家星创天地180家。进一步优化12316三农服务热线、12396科技热线、微课堂、手机APP等服务功能,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农业科技综合服务模式创新,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据悉,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与《中国科学院院刊》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