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完善产业扶贫带贫机制

发布时间:2018-06-21 13:48:04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马伟瀛 吴戈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贫困户,扶贫资金,教育脱贫,发展特色,扶贫模式

新华网济南6月20日电(通讯员 马伟瀛 吴戈) 2016年以来,青岛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和青岛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把产业扶贫、项目扶贫作为最有效的扶贫措施,积极发展吸纳贫困群众到特色优势产业链的扶贫模式,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深度融合,着力增强贫困对象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着力构建产业、动力、机制可持续的脱贫发展模式,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510个贫(弱)村基本实现脱贫摘帽,10个经济薄弱镇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农村脱贫攻坚成效不断巩固提升。

精准靶向发力,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青岛市委、市政府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制定《关于扎实开展农村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通过落实扶贫主体责任,签订扶贫责任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企业等各方的帮扶作用,干部帮包到户到人、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发展困难,确保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落到实处。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部门帮扶、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贫困户跨入特色产业发展门槛。把专项扶贫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参与,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2016-2018年,市级扶贫资金保持“三加一减”。一是加大财政专项补助力度。市财政对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薄弱村每村每年分别安排40万元、3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和生产需要的贫困人口每人每年补助5000元生产发展资金。市财政已将3年的补助资金5.52亿元一次性拨付区市统筹使用。二是加大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扶贫产业发展资金3000万元。三是加大各类涉农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市级各部门安排的涉农资金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扶贫开发。2017年,全市整合涉农资金4.2亿元,统筹用于精准扶贫。四是减轻基层资金配套负担。对市级及以上财政安排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取消薄弱镇资金配套。

精准把脉定向,因户因村选准扶贫产业发展路径

根据贫困对象的不同原因、不同类型,探索多元化、套餐式的扶贫路径,有针对性地编制实施薄弱镇发展规划、贫困(薄弱)村发展对策、贫困户帮扶方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内生“造血”能力,实现“一镇一规、一村一策、一户一案”。 2016年,省定贫困村安排项目279个(种植业23个、光伏54个、电商4个、旅游4个、加工业3个、异地物业45个、基础设施132个、公共服务14个),完成投资1.2亿元。2017年实施产业项目213个,已实现年收益1700万元,399个贫(弱)村实施收益分红项目323个,平均年资产收益率8%以上。2016年底,剩余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984人全部实现脱贫,其中12078人产业脱贫,1560人就业创业脱贫,4187人兜底脱贫,841人医疗保障脱贫,2581人教育脱贫,4737人其他途径脱贫。平度市以国家中小城市改革试点为契机,围绕大泽山葡萄、平度大花生、马家沟芹菜等19个国家地标保护农产品优势,着力打造“农创平度”品牌,先后将6000多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择优注入全市27个“扶贫农创体”,包括旅游、体验、智慧、生态等各类优质经营实体,通过约定资产收益的最低指导线,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利益联结和收益共享机制,通过政府引导,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农创体经营,以此获得“租金”;贫困户进入农创园打工获得“薪金”;贫弱村与农创体合作获得集体“收益金”;各镇街通过农创体获得的收益建立贫困帮扶“基金”,用于老病残等特困群体的定向帮扶。“4金”已带动1000多个贫困人口和30余个贫(弱)村稳定脱贫,实现了贫困户“聚在农创体,富在产业链”。即墨区针对没有实施户产业项目条件的贫困户,采取将户项目资金打包入股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方法,将230余万元户项目资金投入到经济效益高的企业或合作社,引导推动家庭农场、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收纳就业、资产租赁、入股分红等形式,实现共同发展、利益共享,企业方承担经营风险,收益归贫困户所有,实现了投资零风险。

精准扶持培育,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精准扶持,精心培育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努力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益,实现长远发展。一是发展特色小镇。二是发展生态旅游。三是发展电商扶贫。四是发展“富民大院”。

精准融合抱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青岛市有农业企业2700多家,平均每16平方公里就有1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8100多家,涉及种植、畜牧、水产、乡村旅游等行业;新建工业产业集聚区50个,总产值1.5万亿元。通过“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扶贫模式,吸纳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入股、财政投入折资、集体参与分红等,带动稳定脱贫。有76个贫困(薄弱)村、1340个贫困户纳入合作社;300多个贫困户与种养大户结成对子。青岛西海岸新区供销社和新区胶河管区朱家沟村(省定贫困村)合作,通过探索创新“园村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打造荟泽扶贫产业园,投资1000余万元,整体流转朱家沟村215亩土地,打造现代农业种植园。目前,园区以建设建设种植拱棚200余个,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时令蔬菜和绿色无公害蔬菜,发展“线上线下”综合经营销售,年可盈利近百万元。

同时,通过土地变增收股本、农民变产业工人、村庄变现代园区,实现增收“一变三”,村集体年可增收10万余元,群众人均年增收1.5万元,实现了企业发展、村庄增收和村民致富多方共赢。平度市统筹该镇毛家、店上、万柳周3个贫(弱)村扶贫资金220万元,建设青岛市首家大型全自动化智能育苗温室—蓼兰镇杨家顶子智能育苗温室扶贫项目。年可新增樱桃西红柿产能100余万吨,实现观光采摘及销售收入260万元,盈利110余万元。按合同约定,扶贫资产所有权归属涉及的3个贫(弱)村,10年内,扶贫资金通过每年实现的项目收益按年度返还给涉及贫(弱)村;10年期满后,合作社与各贫(弱)村的收益分配方式再另行协商。在扶持户脱贫方面,该合作社与周边12个村庄的50个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为贫困户提供统一免费提供种苗、统一低价提供肥料农药等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管理、统一春秋两季生产环节农机全程免费作业、统一以高于市场价1-3角回收销售蔬菜及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莱西市店埠镇依托青岛前后屯胡萝卜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和两万亩国家级现代农业园的产业优势,流转24个村庄的土地5000余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104.27亩,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双增收”。园区共吸纳贫困人口业151人,农忙季节每人每天收入200元,全年实现人均收入6000元。(完)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