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溪村位于杰村乡南部,坐落在江背镇与社富乡中间,耕地面积1169.8亩,山林面积7447.6亩,人口1763人。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全村相当部分群众生活至今仍然比较困难,其中,孤寡老人、孤儿、五保户等特殊人群以及因病因灾返贫的家庭,就达到22户。面对这一情况,我深深感觉到肩上担子的沉重。
驻村后,我早出晚归,用时20多天,经过摸底、走访、复访、确认四个程序,深入全村农户。调查走访过程中,我并不局限于下发的各类表格内容,而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细致地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和致贫原因,从而更加客观、公正地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并提出不同的应对之策,通过调查研究,韶溪村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具备快速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但该村产业结构单一,大多数村民依然停留在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桎梏之中。缺乏与市场经济对接的主导产业,就成了该村村民贫困的主要原因。
“农村要发展,支柱产业是关键”,如何培育出支柱产业,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为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我坚持因地制宜,找准村里的优势,积极发展高标准农田,引进合作社,种植水稻、杨梅等特色产业;从农民最在行的种植、养殖入手,通过发展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培育农村成熟的市场主体,逐步找到农民说贫、集体增收的发展路子。为此,我建议引进一家龙头企业,让贫困户的土地流转给企业,让贫困户到企业务工。对此,村“两委”班子都十分赞同。
正如人们所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村民的支持。一些贫困户听说要把土地流转给别人,心里都急了,几乎个个反对。村民陈义龙一家六口,有六亩土地,这是他们全家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在他看来,手中的“把柄头”交给了别人,万一被骗,损失就大了,只有把土地使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心里才最踏实。陈义龙的想法,在村民中具有代表性,为了消除村民们的疑虑,我只好挨家换户、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我给贫困户算了一笔帐:一亩地的流转费是500元,贫困户还可以在企业务工,这对于大家而言,不仅一举多得,更是一项长期稳定的收入……有道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听了我的反复劝说,贫困户慢慢心动了,终于放下心结,勇敢地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全村14户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组建起富硒产业基地,发展富硒大米、富硒水果等。目前,已经有近30人在基地上班,陈义龙等一批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2017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兴国县杰村乡韶溪村建成200亩富硒大米产业基地,带动30余名贫困户增收。
为了照顾村里的贫困户,我又动起了脑筋,2017年,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提出了一条“合作社+贫困户”联合经营的发展模式,即创办韶溪村种养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养殖肉牛。我还积极鼓励贫困户争取产业贷款,并将贷款入股油茶基地享受分红,目前,全村30多户拿到了产业贷款。与此同时,多方协调水利局,争取3万元项目资金,作为抗旱灌溉工程的启动资金;与体育局联系,为韶溪村争取了篮球、乒乓球等健身器材;与中医院、杰村卫生院联系,为村里的贫困户免费体检、免费送药……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件件实事,正逐步改变着韶溪村的面貌,干部和群众之间那堵无形的墙渐渐被拆除,工作也就顺畅多了。
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使我真切体会到,老百姓是最讲求实际的,只有真抓实干,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扶贫工作才能取得新成效。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只有诚心换真心,干群才能一条心,扶贫工作就能面貌日日新。(作者:温文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杰村乡韶溪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