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的邻水实践——教育扶贫

发布时间:2018-05-07 10:28:12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控辍保学,理化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职学校,扶贫机制

据广安日报5月4日消息 广安市邻水是四川省定88个贫困县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150户78304人,其中贫困学生12225名。

近年来,邻水县坚持“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围绕“办区域最好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以偏远薄弱学校和贫困家庭适龄青少年儿童为重点,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贫困家庭的孩子点亮梦想。

开好一个“方”

“教育扶贫工作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大家才有干劲。”邻水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学生资助中心负责人介绍,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有着基础性和持久性的作用。

为落实“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要求,邻水县研究制定《邻水县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印发《能力扶贫专项方案》《教育扶贫专项实施方案》,着力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2017年,邻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4%以上,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贫困家庭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就业率达85%以上。

近年来,该县从“基础设施、控辍保学、学生资助、培训就业”等方面入手,构建起覆盖全县贫困村的教育倾斜扶贫机制,建立了教育扶贫目标责任制和领导负责制,完善了考核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民生工程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和经费申拨报告制,扎实开展项目建设进度督查、质量检查活动,专项检查义保资金、财务管理、教育收费、免费书本发放等落实情况,确保教育扶贫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筑好一个“巢”

记者在邻水县城东北部新区幼儿园项目建设现场看到,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工人正在抓紧时间进行室内装修。

2017年7月,邻水县启动东北部新区幼儿园项目建设,计划今年秋季正式开园招生。该园占地面积7.5亩,概算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建设规模12个班,可容纳幼儿360人。今年,全县将完成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3所、启动4所,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解决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近三年来,邻水抢抓国家“全面改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薄改计划”、标准中心校建设任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让每一个孩子“能上学、上好学”。先后投入资金近4.14亿元,新增校舍6.3万平方米,新改建公办幼儿园19所,打造标准中心校34所,新建教学楼、学生食堂、公寓、运动场面积23万余平方米,建设教师公租房、周转宿舍734套,添置学生课桌凳3.5万余套、学生床6000张,配备理化室实验室、音体美功能室380间,购置多媒体1421套、计算机5179台、图书21万册,“班班通”“校校通”“人人通”覆盖率达100%,安装学校监控系统150套、视频厨房系统116套,实现了食堂“明厨亮灶”、校园“电子眼”全覆盖。

在加强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该县紧扣“引、选、用、育、留”五个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补足人才短板。结合“两地四方”校地合作交流,先后与西南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和重庆市垫江区、渝北区、长寿区签订合作协议,为教师搭建起专业化成长平台。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初步实现了城乡教师合理配置、有序流动,并通过专家讲座、远程培训、跟岗指导、以赛代训等方式,不断强化师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目前,全县累计交流1432人,培训教师2.1万人次,促使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搭建一座“桥”

“年初,兴仁镇一村民申报教育扶贫基金,通过层层审核把关,最终因申报条件不符被取消。”县教科体局脱贫办工作人员说,“精准识别是做好教育扶贫的基础。”

据介绍,该县以行政村为单位,以就近学校为主体,将各行政村划片到校统计各类学生就读、受资助信息。通过户籍找学籍、村干部找家长、家长找学生,采取流入地找证明、比对中省系统数据、千师进万户核实、百名干部进校核查等方式,锁定了全县6—16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基本信息,做到了入库信息、户籍信息和就读信息“三个一致”,建立了全县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学生基础信息、资助救助信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及资助“三个信息库”,及时更新外县学生在县内就读(受资助)县内学生在县外就读(受资助)、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三本台账,为精准识别教育扶贫对象开辟了绿色通道。

家住长安乡大堰村9组的卿明杨,已经14岁的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上学。金垭中心学校考虑到卿明杨患有先天性智力和精神障碍,无法随班就读的实际,安排教师送教上门,每周至少一次。

“关爱每一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辍学。”全县构建起了“责任区+乡镇+村社+学校+家庭”五位一体的控辍保学网络体系,坚持“一人一档、因人施策”原则,实施“1名教师结对帮扶1名贫困学生,每周联系2次,每月谈心谈话3次,每期家访4次”“1234工作法”,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的精准帮扶机制,采取教师送教上门、爱心捐助等方式,为学生“牵线搭桥”。近三年来,全县累计对无法随班就读的“三残”儿童送教上门800余次,资助学生133715人15920.9万元,确保了全县适龄儿童“应读尽读”“应助尽助”。

县学生资助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全县将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在园幼儿保教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等9项2650余万元,惠及学生4万余人次。

拓宽一条“路”

去年,御临镇的杜小月考进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化名)。杜小月父母离家外出,爷爷奶奶靠低保、种庄稼把她拉扯大,面对高昂的学费,一家人犯了难。九龙中学通过查询、家访了解了杜潇月家庭情况,成功为其申请办理了教育扶贫救助金3500元、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本专科学生特别资助4000元和生源地助学贷款8000元。

“服务下沉,阵地前移。”是该县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推进助学贷款工作开辟的一条“新路子”。在各中小学设立了宣传点,广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在普通高中学校设置了网上申请点,派驻志愿者蹲点指导;在学生资助中心开通了网络服务大厅,设立了服务窗口,招募学生志愿者,为学生家长提供咨询服务。近三年来,全县为25619名贫困学生办理了1.77亿元助学贷款,圆了贫困学生的大学梦。

“要让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到一门技术,让他们顺利就业。”近年来,该县抓住创建“第三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契机,坚持“以训带农、以知助农、以技富农”思路,整合全县职教资源,依托县级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学院(邻洲田野教育学院),推进远程教育建设,完善职成教育培训网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在全县构建起了“大教育”“大培训”的职成教育格局。通过调整招生计划,扩大全县职业教育总量,让无法升入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全面推行“五进四合一”培养模式,全县中职学校先后与35个县内外企业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协议,2000余人次到企业实训、就业,全面转变职成教育育人模式,对贫困家庭开展“农林渔牧副”5个类别8大专业40余个项目的教育培训,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了一门技能,走向了脱贫致富路。(包娅娅 阳利 广安日报记者 孔虹)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