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已成遗址,茶叶又带来“黄金”——百年苗疆茶谷的产业扶贫路

发布时间:2018-04-17 08:50:10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张玉洁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茶叶,隘口村,黄金,苗疆,茶谷

新华社长沙4月16日电 题:古道已成遗址,茶叶又带来“黄金”——百年苗疆茶谷的产业扶贫路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

在湘西黄金茶发源地隘口村,至今还能看到明代湘西黄金茶交易遗址和古南方长城沿线专为茶边贸开设的苗疆要塞等历史古迹。站在青石残墙前,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交易盛况。

隘口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马颈坳镇,素有“百年苗疆茶谷”之称。湘西是湖南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吉首作为州府,到2013年还有贫困人口43153人。

地处深山的隘口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全村有95%以上村民在贫困线下。

“那时太穷了,茶叶不畅销,村里有一些老茶树,但基本没人打理。”隘口村村支书向天顺告诉记者,尽管村里种茶历史悠久,但苦于没有品牌找不到销路,老百姓种茶积极性不高,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村子逐渐成了“空心村”。

为振兴家乡,2009年念过多年书的向天顺辞去乡政府公务员的工作,拿出全部积蓄,回到村里成立了吉首市第一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又发动当地茶农以茶园入股,全力发展茶产业。

能人带动下,三年时间,隘口村依托130亩茶叶母本发展到4000多亩黄金茶。其中,可采茶园1800亩。老百姓逐渐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2012年,吉首按照“兴茶兴市、富市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湘西黄金茶产业,推进“一人一亩茶园”脱贫计划,即农户开发一亩黄金茶,政府无偿提供茶苗2500株,每亩开沟撩壕奖补800元、深翻奖补200元、稻田开发奖补500元连补两年,肥料补助100元。

“村党支部又注册成立公司,同时整合相关涉农资金为原始股份,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每年按照所占股资总额的比例分红,通过分红保障茶农的基本利益。”向天顺说,不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

村党支部每年还召集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让茶农全面掌握种植技术。多措并举下,隘口村又发展了6000亩黄金茶。

市场销路一下打开,全村大部分群众通过种植茶叶摆脱贫困。

2013年底,随着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吉首市在选取产业扶贫样本时借鉴隘口经验,将茶叶作为精准扶贫第一产业来抓,从“稳增长、保品质、树品牌、拓市场”出发,重点围绕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打造、茶旅融合四大环节精准施策,陆续出台茶叶奖补政策,并注册“湘西黄金茶”品牌商标,又将隘口村和旁边的贫困村玲珑村合并为新“隘口村”。

在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依托茶旅,隘口村摆脱贫困。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种茶。

去年下半年,原本已举家搬到吉首市区的张天顺,看到近年来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游客、客商纷至沓来,决定回乡创业。去年下半年,他把吉首的餐馆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回到村里钻研茶餐,开了农家乐。如今,他已经研究出25道特色茶餐,游客到村里要去他的农家乐尝尝鲜。

4月14日,“湘西黄金茶”第四届品茶节在隘口村举行,张天顺作为村里的代表,为来自全国各地200余名嘉宾准备了6道茶餐,用新采的明前茶烹制的茶餐受到好评。

“我打算留在村里,把对餐饮感兴趣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教他们做茶餐,让百年茶谷以后有流传百年的茶餐。”张天顺说。

吉首市扶贫办主任刘筱华告诉记者,“这次品茶节是吉首茶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开端,我们打算用隘口作示范点,目前已在村里规划了景观台、民宿还有茶餐、茶具、茶枕等产品让游客身在茶园、住在茶园,在茶园品茶吃茶餐,打造茶旅融合的产业链。未来将在全市推广,进而带动乡村振兴。”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