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发布时间:2018-03-29 08:50:21 | 来源:农民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乡村治理,振兴战略,乡村发展,战略部署,振兴计划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今后30多年的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又强调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不少地方已经就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具体安排,抓紧启动各项推进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各地践行“四个意识”的高度自觉。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教训,总结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世界上其他国家经验教训表明,城镇化和乡村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相互促进,不可能用城市发展来解决农村全部问题,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村人口、农业资源等进入城市,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反过来,很多人又带着技术、资金和市场返回农村,进而带动乡村快速发展。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一股脑地“上山下乡”,相反,一方面仍要大力推进城镇化,着力解决“三个一亿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乡村这个突出难点,弥补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主”和“辅”的关系。乡村振兴是为了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归根到底,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受益主体、评价主体,必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以行政命令代替农民意愿,不能让农民利益受损。当然,仅仅依靠农民自己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的特点也决定了政府不能做甩手掌柜,必须发挥主力作用,重点是强基础、补短板、破弊端,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夯实基础。乡村振兴也离不开社会资本参与,它可以带去乡村亟需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要素,因此要积极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实现全社会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局面。当然,必须汲取国内外教训,防止部分社会资本扛着乡村振兴的大旗,而行跑马圈地之实。

“面子”和“里子”的关系。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20个字的总要求涵盖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不能只讲农业现代化而忽视农村现代化,不能只讲现代农业而忽视小农户,不能只讲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既要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这个突出问题,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使农村的“面子”更加好看;更加重要的是,要着力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水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让农民不仅“面子”好看,而且“里子”更加充实。

顶层设计和脚踏实地的关系。乡村振兴是大战略,必须以科学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为引领为前提,没有科学系统的规划,摩天大厦就不可能建成。要按照党中央战略部署,深入广泛开展调研,制定出适合发展阶段和满足农民需求的顶层设计,防止大呼隆一哄而上,忌三分钟热度。乡村振兴是大事更是难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蓝图画好后,质量如何,地基是否牢固,四梁八柱是否结实,关键还在施工,必须脚踏实地,抓细抓实,久久为功。

经验借鉴和坚持自我的关系。从世界上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乡村振兴”“乡村重构”过程。比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示范城镇建设”、英国的“农村中心村建设”、法国的“农村振兴计划”,以日韩为代表的工业化后发国家实施的“新农村运动”“村镇综合建设工程”等。虽然不同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建设路径不一,但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农业乡村的现代化。但是,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国情,即使从我国各地看,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其发展水平、文化风俗等也大不相同,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必然存在差异,应该是万紫千红,而不是千篇一律。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教训,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