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牧羊女”愿做扶贫“领头羊”

发布时间:2018-03-19 09:50:17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刘锦秀,牧羊女,冷链物流,贫困户,黑山羊

  ▲刘锦秀代表在家乡带领乡民养殖黑山羊,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刘锦秀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前。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完颜文豪

个头不高、身材娇小,全国人大代表刘锦秀,说起话来却连珠炮语,颇显干练,似乎时刻散发着一股奋斗者的强大能量。

这股能量让她从一个普通的山里姑娘,成长为一个知名企业家——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田县锦秀林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让她从大别山“牧羊女”,变成精准扶贫的“领头羊”。

从2003年8月25日,刘锦秀返乡创业,组建合作社、带领乡民养殖黑山羊,如今已经带动大别山7700多户养殖户脱贫致富。

2015年,她与175个村406户建档立卡贫苦户建立帮扶关系,2017年年底贫困户户均收入达到2万元,80%贫困户将在今年实现脱贫。

在她看来,产业扶贫已进入深水区,外部政策空间和物质基础明显改善,但意识层面的障碍仍有待破除,眼下产业扶贫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智”和“志”。

她认为,针对新识别纳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脱贫意愿不强的贫困户,政府应首先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开展资源和意愿的精准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主脱贫致富的信念。“明确的意愿、适合的资源、政府的政策、企业的帮扶,这四个要素决定着贫困户能否通过产业扶贫迅速脱贫致富。其中,意愿和资源是基础和前提。”

刘锦秀的扶贫初心,来自于童年时期刻骨铭心的贫穷记忆。

当思绪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初,那个大别山区贫困家庭的小女孩,最盼望着过年,“因为只有那几天才能吃上肉”;也最害怕过年,只能穿着露出棉花的破棉袄和露着脚趾的破布鞋去拜年,“站在人家的堂屋里,感受到异样的目光,小小的我感到无地自容,心里恨死了那个‘穷’字。”

为了缓解家庭困境,刘锦秀十多岁时就走出大山,外出打工。凭着一股不怕吃苦又倔强的劲儿,她从一名普通女工,一路升到小组长、班长、车间主任。

后来,不满足一直打工的她,开始自主创业。十年中,事业上有了创业的平台,在城里也有了幸福的三口之家。这一度让她觉得贫困已经远离了自己的生活,直到邂逅了一个小女孩。

2002年初夏的一天,大别山区的罗田县乡村,下着蒙蒙细雨,刘锦秀开车回家探亲,在路上迎面看到一个八九岁大的小女孩,赤着脚挽着裤腿走在泥地里,手里小心翼翼地拎着一双半新的布鞋。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下雨天赤脚走路,不舍得穿鞋。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么多年过去了,家乡还是这样穷。”

刘锦秀心里冒出了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想法。两年后,在父亲的支持下,想法变成了行动。父女俩决定利用当地的天然林地和丰富水源优势,养殖大别山黑山羊,于是就在半山腰搭了两间草棚,中间隔块木板,一边住人,一边住羊。

“山上不通路没有电,草棚冬天四处漏风,夏天蚊叮虫咬。”刘锦秀过上了大别上牧羊女的生活。

刚开始不懂养殖技术,养的第一批47只羊,不出半年死了一半,前两年一直赔钱。父女俩就白天背着羊找专家访兽医,走访养殖户讨经验,晚上点着煤油灯整夜地想法子。很快,刘锦秀学会了给羊打针喂药接生,科学地改造羊舍、选种育种,还初步建立了销售渠道。

2005年,她终于挣到第一笔钱,只有十几万,“却让我欣喜若狂,因为我终于看到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此后,她成立黑山羊养殖合作社,为山区农民养羊统一提供种羊、统一栏圈建设、统一防疫消毒、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羊肉回收,为家乡村民闯出了一条产业脱贫路。

从2013年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刘锦秀就为大别山牛羊产业呼吁,建议加大力度扶持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牛羊产业。

今年两会,刘锦秀带来了多份建议,加大脱贫摘帽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南方牛羊产业发展、重视支持大别山区板栗产业扶贫和振兴发展……

“国家应该以培育主导产业的思路来抓产业扶贫。”刘锦秀认为,依靠贫困户单打独斗来脱贫不现实,应在充分挖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将所有贫困户整合在一起“抱团取暖”。

她建议,国家要用战略眼光调研各区域产业特色,重点关注特定区域特定产业内已经基本成型、具备产业扶贫实力和意愿的企业。具体而言,从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企业品牌建设、节能减排体系建设、规模化生产程度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考核,并进行“以奖代补”支持。通过这种激励,龙头企业将更有能力和意愿去服务、带动贫困户。

“我是大别山的一片叶子,绿着为了万物,就算哪一天枯了,也要化作泥土……”这位把“大别山牧羊女”写到微信昵称里的人大代表,心中始终装着家乡的贫困乡亲,“愿做一只精准扶贫的领头羊”。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