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步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的新部署也体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过去五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一部分,即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中,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脱贫工作成就,指出,“五年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
研究表明,2017年东、中、西部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减少。东部尚有农村贫困人口300万人,比上年减少了190万人;中部地区1112万人,比上年减少482万人;西部地区1634万人,比上年减少617万人。各省农村贫困发生率普遍下降至10%以下;其中,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3%及以下的省区市有17个,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重庆等。
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显示,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77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加894元,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
2017年,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速快于上年。一是粮食丰收,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出售农产品数量增加,粮食、肉羊等部分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回升。农民家庭一产经营净收入人均2826元,增长3.2%,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二是随着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深入推进,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可喜进展。农民家庭二三产业经营净收入人均897元,增长20.4%,增速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还显示,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分项收入增速全面快于全国农村居民。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210元,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人均经营净收入3723元,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人均财产净收入119元,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人均转移净收入2325元,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
2018年规划脱贫攻坚战路线图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安不忘危,兴不忘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对脱贫攻坚的艰巨性,我们也不应掉以轻心。
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工作安排中,要求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分别提出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排出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确保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在具体支持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支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聚力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在对2018年工作建议中,从三方面提到扶贫工作,包括第(四)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第(六)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第(九)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大精准脱贫力度。今年的脱贫目标是,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进入新时代,承担新使命,精准扶贫工作更要有新气象、新举措。精准扶贫精不精、准不准,要由群众说了算。坚持现行脱贫标准,确保进度和质量,让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质量导向 源头拔“穷根”
打好脱贫攻坚战,既要解决好眼下问题,更要形成长效机制。要以“质量导向”落实精准扶贫,激发内生动力。深入推进产业、教育、健康、生态扶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多措并举提升乡村生活品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从源头上拔掉“穷根”,切实堵死“返贫”路。
易地扶贫搬迁是政府有组织的生态扶贫行为,其效果不容忽视。实施生态移民的背景应该是,“原有住地生态条件脆弱而可能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有住地不能满足最基本生产生存条件的”,移民后能够实现“搬进来,稳得住,富得起”。许多移民搬迁实现了生态移民的初衷和目的,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地方除有安置房外,既没有可种植的田地,也无养殖的基本条件,仅仅依靠原有的惠农补贴及生态补偿资金维持生计。这样的移民,弄得不好会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因此,易地扶贫搬迁须坚持产业扶贫,将“搬进来,稳得住,富得起”的重点放在“稳得住,富得起”上,保证易地扶贫搬迁户基本生存需要,为离乡的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用地,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长期稳定增收。
精准扶贫是实实在在为群众谋福祉,关乎其长远发展,应将输血和造血、扶贫和扶智有机结合,切实让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美丽蜕变。强化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中央财政新增扶贫投入及有关转移支付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贫困人口,因户因人落实保障措施。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政策,新产生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要及时纳入帮扶。
考核监督 不玩“数字游戏”
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改进考核监督方式,不是摆“花架子”,更不是玩“数字游戏”。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有作风建设保驾护航。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强化县级党委作为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的关键作用。2018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有好的作风,才能有好的扶贫工作,也才能有好的脱贫效果。要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对挪用和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科学确定脱贫摘帽时间,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完善扶贫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办法,除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外,各部门一律不准再组织其他检查考评。严格控制各地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干部负担的各类检查考评,切实给基层减轻工作负担。关心爱护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制定激励政策,为他们工作生活排忧解难,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研究提出持续减贫的意见,制定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这些都是精准扶贫脱贫的重点。
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部分,也涉及扶贫脱贫工作。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深度贫困地区。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我们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革发展的支持。建档立卡数据显示,我国贫困人口超过300万的还有5个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有229个,超过20%的贫困村有2.98万个。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为抓手,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增强贫困农户发展能力,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主要投向深度贫困地区,增加金融投入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用地需要。
扶志与扶智 思想拔“穷根”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志和智,是内力、内因。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脱贫攻坚中,要考察贫困群众精神状况,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重视从思想上拔“穷根”,引导他们形成艰苦奋斗、自强自立、苦干实干的精神状态,消除精神贫困。就“扶智”而言,要注重考察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考察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的改善情况,以及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的特殊关爱。
攻之愈深、其事愈艰。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全民总动员”的大考进入决胜冲刺阶段,能否以“质量导向”落实精准扶贫脱贫,交出一份“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是衡量各级党委政府执政水平及相关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