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圣伟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主任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为新时期调整理顺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在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需要把握好三个关键问题,即在协调发展理念下,为什么要提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指引是什么?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条件下,如何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农业农村优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的城乡发展失衡,近年来总体有所改善但至今尚未根本扭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在兼顾城乡发展、城乡利益的基础上,根据现实需要做出的适当侧重,是城乡融合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不会造成工农、城乡关系新的不平衡。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农业现代化不能缺位,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农民决不能成为现代化的旁观者。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尽管我国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依然不可替代,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安排。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几乎是每个国家实现现代化都要破解的难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工农城乡关系历经阶段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断、重大战略的贯彻和落实,推进工农城乡关系逐步进入和谐发展轨道。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根本破除,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尚未真正实现,城乡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只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来保障和落实,才能真正理顺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粮食生产能力持续上台阶,农民收入实现历史性连增,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但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四化”最薄弱的环节,农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只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创新支持方式,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才能尽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短腿,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需要新发展理念引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如果只是延续传统模式,简单做政策累加、搞补贴刺激和投入加码,就很难实现振兴乡村的战略目标。应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农村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优先发展。
优先发展要以创新为动力。当前有效应对农业农村重要挑战、抵御重要风险、克服重要阻力、解决重要矛盾,必须依靠创新,根本出路也在于创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创新动力,主要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革新。要将创新置于乡村振兴的优先地位,贯穿于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依靠科技创新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多重功能;依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
优先发展要以协调为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协调标尺,就是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系。要坚持补齐短板与拓展空间并举,处理好农业农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关系,维护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和发展集体经济关系,以及农村产业兴旺与社会有效治理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优先发展要以绿色为底色。绿色是农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农村生态宜居的内在要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透支资源为代价。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强烈要求,将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谋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守住“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自然生态;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构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让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成为农民新时尚。
优先发展要以开放为手段。农业是开放系统,农村是开放空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能唯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必须在开放中注入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要顺应国家开放发展的大趋势,在维护国内农业产业安全、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引入和充分利用城市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优先发展要以共享为宗旨。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追求的农业优先发展,必然是惠及广大农民的发展,是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富裕体面有尊严生活的发展。要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逐步统一,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全方位缩小城乡差距。
发挥政府和市场合力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下,保障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不能单纯依赖行政手段配置资源,需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合力,形成发展长效动能。
发展规划优先编制。我国目前大约有260万个自然村,相比城镇而言,相当一部分乡村无规划或规划不实用,造成乡村无序建设和资源浪费。随着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推进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优先规划好、建设好广大农村。将乡村规划纳入县(市)域规划体系,立足城乡人口流动趋势,着眼农业农村薄弱环节,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加快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统筹乡村空间、资源、设施和建设。
财政支出优先保障。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村发展的短板还很突出,要把农业农村继续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形成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着眼弥补农业农村发展短腿短板,完善财政支农投入供给体制机制,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转换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财政支农效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导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三农”领域。
改革收益优先分配。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更加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让利益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粮食收储制度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让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能够获得合理收益。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民与其他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公共产品优先供给。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与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相匹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需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打通农村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深度覆盖,实现从制度并轨向标准统一转变,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