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贫困人口不至于因病致贫返贫,除了医疗保障要达到适度水平外,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服务能力,确保贫困地区人口常见病、多发病就近有医生看,以及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推动关口前移,从源头预防因病致贫返贫,也非常重要。”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教授说。
在王宁利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健康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健康扶贫工作也从“输血”变成“造血”,实现了精准扶贫。
“沙眼的患病及传染与经济、生活、卫生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偏远贫困地区是沙眼高发地区。”王宁利介绍,2012年,我国启动了“2016年前在中国根治致盲性沙眼”项目,评估和防控同时进行,对筛查出的患者进行免费治疗。
王宁利参与了整个项目的设计、质量控制,并赴青海、西藏、陕西、广西、云南等地入户调查,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整个健康管理过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强调预防,健康扶贫工作也是如此。当地很多老百姓全家共用一条毛巾,容易造成沙眼等疾病的传播。因此特别强调健康教育,反复告诉老百姓如何预防沙眼,并推动当地改水改厕,也促进了地方卫生条件的改善。”王宁利说。
通过两年多努力,对全国曾经沙眼高发的16个省(区、市)的沙眼疑似高发区进行的沙眼流行情况调查显示,我国活动性沙眼、沙眼性倒睫患病率分别为0.196%、0.002%,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沙眼流行区标准(5%,0.1%)。1岁~9岁儿童活动性沙眼患病率和15岁以上人群中沙眼性倒睫患病率低于世卫组织提出的根治致盲性沙眼的标准。
2015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6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正式宣布:中国已经根除了致盲性沙眼,达到世卫组织根治致盲性沙眼的标准。
“80%的眼科疾病可防可控。但是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80%的视力残疾患者生活在农村地区。随着各地农村贫困人口医疗兜底保障制度的建立,眼病治疗费用不再是主要问题。然而,作为基层防盲治盲工作的主力军,县级医院仍存在眼健康工作薄弱、人才缺乏等问题。尤其是贫困县中,有相当一部分医院的眼科服务能力急需提高。”王宁利说,2016年,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支持下,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启动了“中国县级医院眼科团队培训项目”第1期,执行单位为北京同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广州中山眼科中心等医疗机构。
“按照国家对健康扶贫工作的部署,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将该项目与国家项目结合起来,对县级医院眼科进行精准帮扶,同时做好质量管理。”王宁利介绍,帮扶中,不仅对眼科医生进行理论、技术、手术实践培训,还要培养由防盲管理人员、眼科医生、护士、验光师组成的防盲团队。
王宁利说,目前,我国还有约15%的县医院没有完整的眼科团队,这些医院的人才培养应是下一步健康扶贫发力的主要方向。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健康扶贫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长期任务,应不断完善长效机制。
■数说
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库显示,截至2017年10月,因病致贫返贫贫困户已经脱贫493万户,占因病致贫返贫总户数的46%,与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进度基本保持同步。
健康扶贫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显示,我国提高基本医保报销比例5个百分点以上,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50%,实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各地探索建立健康扶贫补充保障政策,将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80%左右,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从2016年的43%下降到2017年的19%。
同时,我国全面实施大病和慢病分类救治。目前,已分类救治423万名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儿童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等9种大病已救治15.8万人。开展健康扶贫冬季暖心服务活动,组织基层卫生计生人员进村入户为贫困人口提供健康服务,目前已经惠及贫困群众几十万人。
在贫困地区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组织全国963家三级医院对所有贫困县1180家县级医院进行对口帮扶,建设从三级医院到县医院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网络。(记者 甘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