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返乡青年的电商扶贫路

发布时间:2018-02-08 09:29:27 | 来源:重庆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电商,专业合作社,触电,辣椒酱,淘宝

 

  二月一日,彭水大垭乡,李想在村民家中收购苕粉和腊肉。首席记者 崔力 摄

“扶贫?那给我多少钱?不给钱扶什么贫。”当李想向乡民们提出电商扶贫时,这样的回应常常让他哭笑不得。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大垭乡是重庆市深度贫困乡,24岁的李想出生在这里。去年9月,受乡里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的号召,本在广州做淘宝店的李想,回乡运营电商服务中心,带头做起“电商扶贫”。然而,乡民的不理解,现实条件的有限,让他的这条路走得有些艰难。

不被理解的电商扶贫

在大垭乡,不少农户都种植辣椒。每到丰收的季节,农户将品相较好的卖给辣椒加工厂,剩余的小部分做成辣椒酱等自用,更多的则是烂在地里。

何不将它们简单加工后在网上销售?当李想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得到的答案却是:辣椒可以免费拿走,但要加工拿去卖太麻烦,没必要。

像这种被拒绝的情况,李想经历了太多次,“说到底,还是大家对电商认识不够,不相信可以通过网络卖东西挣钱。”

因此,让乡民们认识电商、接受电商,成为李想最重要也最难的工作。

去年10月,正值重庆的雨季。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李想每天早上6点出发,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摸情况、介绍电商,晚上10点左右才能回家。运气好时,赶上饭点能吃个便饭,而一旦错过饭点,则一整天都吃不上一口饭。

“你看,在山的那边还有不少农户,最远的一家,要翻过四座山才能到。”当李想和重庆日报记者走在乡村路上时,他指着远处说道。

然而,这种付出,一开始并未换来人们的理解。“一说扶贫,都乐呵呵地让你进屋,但说要做电商来扶贫,好些人就不理解了,不搭理人。”李想说,“虽然碰了不少壁,但我从未放弃!”

辣椒酱野菜猪肉“触电”

回乡做农村电商后,李想的第一笔生意是两罐辣椒酱。也正是这两罐辣椒酱,让乡民们开始认可电商。

在李想的多次游说下,乡民代军将自制的两斤辣椒酱以5元/斤的价格交给李想。李想买来玻璃瓶进行简单地包装后,在微店以10元/罐的价格进行销售。两天后,来自彭水县城的一个顾客便下了单。

“没想到还真的卖得出去。”看着李想手机上的交易记录,代军这下真的相信了,接着又做了一批辣椒酱交给李想,还把家里多余的绿豆、苕粉、腊肉等交给他。

一笔笔成交的订单、一单单寄出的快递,让越来越多的乡民开始尝试“触电”。深处大山的一贫困户,平日便在山里捡些野菜食用,听了李想介绍后,便将积攒的野菜交给他,第一批菜就卖了近百元。

电商,还为当地一些农户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带来动力。

今年26岁的秦仕强此前也在外地打工,2016年8月回乡后,联合乡里十七户农户,成立了彭水县蜜林野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做起野猪养殖生意。

去年下半年,首批养殖野猪投入市场,然而,由于缺乏渠道,销售情况不佳。看到李想的电商生意小有起色,秦仕强主动找到李想,希望通过网络销售野猪肉。

两个年轻人一拍即合。为了让买家看到野猪生长的环境,李想跑到山上,拍摄野猪的日常活动,并做了详细的图文、视频介绍,很快便吸引了买家下单,其中包括不少外省市的买家。

秦仕强算了笔账,通过传统的农家乐等销售渠道,每头野猪的利润在1000元左右,而通过电商渠道,利润则达1500元。更重要的是,一旦电商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他就能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将野猪养殖产业做大做强。

打算今年上线淘宝店

虽然越来越多的乡民接受了电商,但由于乡村现实条件有限,李想的电商扶贫路仍困难重重。

“符合网络销售标准的好产品太少。”李想说,比如绿豆、黄豆,乡民们拿来的豆子一抓一把灰,于是,只能一户一户地教他们如何进行晾晒、保存;乡里一核桃种植户,对电商很是看好,但每年的核桃光线下销售就供不应求,拿不出多余的货给他。

同时,物流也是一大难题。在大垭乡这样的偏远山区,物流成本高昂,再加上货源得不到保障,民营快递都不愿意在乡里设网点。仅有的中国邮政,也是好几天才发一次货。受物流限制,当初成交的第一单——两罐辣椒酱,客户下单一周后才得以发货。

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去年年底,彭水县商务局推出奖励政策,促进快递公司在乡镇设点,并将乡镇到县城的运费优惠为每单1元。如今,大垭乡已设立起快递驿站,有望实现发货的常态化。

随着产品和订单越来越多,李想愈发觉得人手不足。如今,李想的微店已基本实现正常经营,月销售额达7000元左右,他还计划在上半年上线淘宝店,扩大销售额。“现在乡里懂电商的人太少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一起实现电商扶贫梦。”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