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其中精准脱贫被列为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教育在精准脱贫中承担着神圣历史使命,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懈奋斗。针对扶贫“怎么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总书记的话,引导我们认识到教育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的特殊使命。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有着基础性和持久性的作用,这正是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特殊地位。正因为如此,在已有的扶贫成就基础上,面向未来,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是贫困地区和家庭对教育的最大期盼,更是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对人民期盼的最好回应。
多年来,教育扶贫取得的成就,给贫困地区和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近几年来,为促进更高层次教育公平,实现共享发展,诸多对贫困地区集中帮扶的精准政策陆续实施,特别是《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正在得到有效落实。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大了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支持力度,提高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较低地区的普及程度;实施了“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以加强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为抓手,提升了中西部地区教育质量;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要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了应帮尽帮、该补则补,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项学生资助政策继续落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得以免除;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努力做好政策衔接,加快实施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为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提供平等考试录取机会;对于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留守儿童,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呵护,尤其加强了对无人监护和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的关心、照顾和救助,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校园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这些帮扶政策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为进一点推动教育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民群众的认可,给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巨大的动力。
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精准扶贫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教育精准扶贫,要想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非付出艰苦努力不可。需要强调的是,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部分,需要多方合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扶贫成效。
只要我们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好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特殊群体支持力度,夯实教育脱贫的根基;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教育脱贫能力;积极发展好普通高中教育,继续实施好高校招生倾斜政策,完善就学就业资助服务体系,拓宽教育扶贫通道;加快决策咨询服务,助推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拓展教育脱贫空间;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集聚教育脱贫力量;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责任进一步落实,严格考核督察评估,并加强信息公开公示,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就一定能形成强大教育扶贫合力,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变成贫困地区巨大的获得感。
不仅如此,教育精准扶贫,还需关注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查缺补漏,精准施策,才能收“一个也不能少”之效,让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近年来教育扶贫从单纯扶贫向综合扶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变化的精准施策。比如针对个别地方存在的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失学的问题,采取“控辍保学”措施。针对读书无用的观念在贫困地区尚有影响,通过提高教育质量让家长和孩子看到教育成效,提升教育吸引力等等,都有待通过教育扶贫带来更大改变。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到教育部等六部门的《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再到党的十九大把“精准扶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从微观到宏观,为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更为打好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把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各自领域做好涉及教育脱贫的相关工作,不断研究解决和教育脱贫有关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教育脱贫工作,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就一定能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