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中国强起来的“大战略”

发布时间:2018-01-10 11:23:46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杨多贵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乡村,农村,农业,发展,振兴


杨多贵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中国革命和建设从乡村一路走来:1949年,新中国站起来,从乡村走来;1978年,改革开放富起来,从乡村走来;2018年,中国强起来,也从乡村走来!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可以说,没有农业农村的强起来,就没有国家的强起来!

城市与乡村是实现中国梦的“双翼”,是驱动中国强起来的“双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相比,具有三大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首先,城乡融合、等值共荣。如果说“乡村是大地”,那么“城市是天空”;如果说乡村是支撑中国健康发展的“任脉”,那么城市就是支撑中国健康发展的“督脉”,城乡融合就是打通中国健康发展的“任督二脉”。城乡融合直面当前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让中国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协调,更加充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更加注重发挥乡村主动性,充分激发乡村活力,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乡村要成为与城市并行的发展主体,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乡村从属于城镇的现实。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乡村和城市共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城市和农村两个板块等值均衡、共生共荣。

其次,产业兴旺、质量兴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居于首位,没有产业兴旺,就不可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现产业兴旺,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兴旺的最大的瓶颈和制约因素是传统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严重阻碍着现代化的先进农业技术和大型农机装备的广泛使用,影响其与国内外开放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要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打通从农业生产向加工、流通、销售、旅游等一二三产业环节连接的路径,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最终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产业发达。

第三,党的领导、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核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