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 以健康为根本 看江西如何织密织牢健康扶贫保障网

发布时间:2018-01-10 09:56:06 | 来源:江西日报 | 作者:刘 勇 张武明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一站式,补偿比例,患者,重大疾病,我省

——看我省如何织密织牢健康扶贫保障网

2017年12月12日,冬日暖阳下,曾海春正在自家蔬菜大棚摘辣椒。

55岁的曾海春是瑞金市叶坪乡田坞村村民,前些年靠种烟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不想2015年突遭变故——从楼上摔下重伤了腰。七八万元的治疗费加上一年多分文未入,让曾海春家一下子成了贫困户。2016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种了十几亩大棚蔬菜,一年能有十几万元收入,日子又重新步入了正轨。

劳作之时,曾海春的大棚来了访客。省委书记鹿心社来到这里,实地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交谈中,曾海春道出了自己的担忧:现在一想到生大病全家就人心惶惶,他2016年又查出了肺结核,每个月要1000多元药费,他怕病会加重,又变成贫困户。

“群众的担心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鹿心社回应曾海春的担心,“党的十九大之后,我们推出了健康扶贫再提升工程,10种大病可以免费救治,15种重大疾病可以得到专项救治,还建起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贫困群众的大病自付费比例降至10%以下,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防止群众因病致贫、返贫。”

“那太好了,看病能报这么多我就不担心会返贫了!”听了鹿心社的政策宣讲,曾海春的脸如大棚外的阳光一般灿烂。

一张健康扶贫保障网,江西织出民生温度

现实生活中,像曾海春这样因病致贫的现象不在少数。

这样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截至去年7月,全省还有未脱贫人口43万户133万人,其中,因病致贫户人口有58万人,占贫困人口的43.5%。133万贫困人口中,患病人口就有30.8万人。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措施竞相发力之后,有劳动能力的基本都能脱贫,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群体也能靠兜底保障,唯有因病致贫这个群体,投入大、周期长,将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结合江西脱贫攻坚工作实际,省委、省政府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对健康扶贫工程进行大提升,第一时间出台了《关于推进健康扶贫再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从精准识别再提升、兜底保障再提升、大病救治再提升、慢性病管理再提升、服务体系再提升、工作机制再提升六个方面提出了25条具体举措。

事实上,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健康扶贫工程,将其列入全省十大扶贫工程。早在2016年8月就出台了《江西省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提高新农合住院和门诊慢病保障水平、提高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比例、继续实施十类重大疾病免费救治、继续提高15种重大疾病新农合保障水平等22条具体政策措施。

《实施意见》是《实施方案》在政策上的再延续、再提升。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一条条充满民生温度的健康扶贫举措,有力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就医条件,减轻了他们的就医负担。

——实行了“四升三降”,提升基本医保待遇,即在贫困人口免个人参保费,免县级、乡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偿起付线,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的基础上,提高贫困人口的门诊慢病、大病保险、15种重大疾病和医疗救助等四方面报销待遇。

——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贫困患者住院无须缴纳预付金,有效减轻了贫困患者垫资压力。目前,全省开展“先诊疗后付费”县级医院实现全覆盖。

——实行“一站式”结算制度。贫困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就可以得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目前,实现住院“一站式”结算的县级医院实现全覆盖。

“健康扶贫的‘江西方案’在生动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赢得了各方高度关注。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在贫困人口总数下降的同时,因病致贫的人口比例还会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做好继续啃‘硬骨头’的准备。省委、省政府在这个关键阶段推出了健康扶贫的再提升工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决心和谋势落子能力。”省卫计委党组书记、主任丁晓群说。

一条免费救治路,江西迈出八年征程

健康扶贫的“江西方案”有多火?来自省卫计委的统计显示,去年以来,在各类全国性会议和培训班上,省卫计委代表我省就相关工作进行发言58次。

探究“江西方案”背后的“江西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离不开省委、省政府“靶向治疗”“精准滴灌”的导向和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决心。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功效,造福于尽可能多的贫困群众?从2009年开始,我省每年遴选一些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好、费用可控的重大疾病纳入保障范围,避免了数以万计的家庭因病返贫致贫。

从“光明·微笑”工程开始,一个接一个大病免费救治项目陆续在我省落地:2010年,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实施免费救治;2011年,对尿毒症实施免费血透救治;2012年,开展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疾病免费救治;2013年,启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两癌”免费手术治疗;2014年,启动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免费植入项目;2015年,对贫困家庭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患者实施免费救治……目前,我省先后启动实施10种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工作,并实现了长效管理,帮助特定贫困患者切实减轻了经济负担。

“我们是把‘光明·微笑’工程做得最持久、最富有生命力的省份,也是实施大病免费救治项目救治病种最广、救治时间最长、救治人数最多的省份。这离不开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的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回顾我省免费救治项目走过的八年征程,省卫计委医政医管处处长罗礼生感慨良多。

据统计,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累计免费救治大病患者85.9万例,其中,去年新增救治18万例。我省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工作,已经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医改十大新举措”。

据了解,针对大病免费救治,我省建立了资金长效筹措机制,统筹新农合基金、城镇医疗保障基金、医疗救助资金、慈善救助资金和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等,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减免部分医疗费用,既不过多增加医保基金负担,也不过多增加基层财政和医院负担。如针对儿童“两病”免费救治患者,城乡医保核保70%,符合救助条件的民政医疗救助20%,财政兜底补助30%或10%。

一道费用减免题,江西给出创新答案

去年夏天,全南县龙下乡虎条村贫困户朱开连驾驶翻耕机在地里劳作时,因为发生意外,导致翻耕机刀片插入腹部,伤势严重,被紧急送往医院。

住院治疗一个月后,痊愈的朱开连通过刷贫困户“一卡通”,“一站式”办理好了报销、补偿手续。账目显示:手术医疗费用共计34929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21283元,大病保险报销159元,疾病医疗补充保险报销11038元,医院政策减免366元,总共报销、减免32846元;个人实际花费2083元,占比不足6%。

像朱开连这样,贫困户个人实际承担费用不足医疗总费用10%的情况,在我省随处可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已经成为四道环环相扣的“医疗保障线”。其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

去年初,省扶贫办等六部门制定实施《农村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制度》,明确从当年起,统一按每人每年不低于90元的筹资标准,由政府统一投保,为农村贫困人口购买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报销年封顶线最高可达60万元。

这一具有兜底保障功能的举措,大大减轻了重大疾病医疗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目前,这一创新制度已被国家卫计委在全国推广。

据介绍,这四条“医疗保障线”的功能依次为:已经实现全民医保的基本医疗保险,作为第一道保障线,负责保障基本医疗需要;大病医疗保险作为第二道保障线,对贫困人口实行优惠政策,弥补了第一道保障线“病越大、自付费用越高”的缺陷;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解决了不在报销政策范围内药物价格过高却无法报销的问题,重大疾病患者可以报销政策范围外的药物费用;民政医疗救助,对于达到了大病险起付线的病人,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经过前三道保障线之后自付费用仍高于10%的,自付金额还可以报销50%。

有了四道“医疗保障线”,贫困患者看病花钱就有了一张医疗兜底网。贫困患者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费用全部纳入补充保险保障范围,其中,医保目录内费用,补充保险报销90%,个人负担10%;医保目录外费用,补充保险报销75%,个人负担25%,加上部分医疗救助,个人自负费用比例可以降到10%以内。

四道“医疗保障线”协同互补、环环相扣,形成保障合力。目前,全省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都已构筑起稳固的四道“医疗保障线”。

截至目前,一些设区市已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了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筹资水平。如赣州市提高至260元,新余市提高至230元,吉安市提高至100元。

令人更为欣喜的是,对贫困患者经“医疗保障线”补偿后承担自付费用仍有困难的,一些地方正探索建立政府、社会、慈善相结合的爱心救助机制。在医疗保障机制创新的路上,江西正越行越远!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