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近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丰富内涵,对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长期以来,我国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等现实问题,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优质资源要素不断流向城市,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三农”工作开展时,多次强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考察农村工作时说:“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五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均获得新突破,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2012年增长39.3%,实际增长28.6%,年均实际增长6.5%。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比2012年增长47.4%,实际增长36.3%,年均实际增长8.0%。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72,比2012年下降0.16。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重塑新型的城乡关系,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等各项工作列为重点,放在优先。会议首次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体现出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我国城乡关系变化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实现现代化不能建立在城乡分离的片面基础上。城市和乡村是命运共同体,二者互为依托,共生共荣。要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公共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不断发展演变逐步确立起来。40年的实践证明,该制度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保持了农业生产的平稳有序进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制度。近年来,中央重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素,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优势发挥出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延长土地承包期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增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农民对未来生产的信心。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首先,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升级给传统农业带来较大挑战,有效供给不足;其次,传统的粗放式耕作给环境资源带来较大负担,难以满足当前绿色生产的需求;再次,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开放,面对增多的国外低价农产品,国内的竞争力仍显不足。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刻不容缓。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要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号文件的焦点。文件指出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等多方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实施两年来取得一系列成就,不断向农业生产结构更顺、产业结构更优、区域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迈进。在生产结构方面,进一步重视市场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增减农产品的生产数量。以玉米和大豆为例,籽粒玉米累计调减了近5000万亩种植面积,大豆则增加了1600多万亩。在产业结构方面,重视农业结构多样化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去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之比达2.2:1,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2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5700亿。在区域结构方面,粮棉油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生猪养殖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养猪大县和奶牛大县的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80%和60%。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质量兴农,就是强调农业生产在注重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农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农民要富裕,离不开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农业生产模式粗放、灌溉用水浪费巨大和水土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一方面给农业提质增效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也给农村的资源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绿色发展首先是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生态宜居的空间体系;其次是要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立在绿水青山基础上的金山银山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要深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要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乡村振兴离不开绿色发展,唯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将乡村建设为山清水秀、田园牧歌的幸福家园。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多,应该坚持文化惠民,加大农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要实现乡村振兴,实现文化兴盛必不可少。一方面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文化惠民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文化建设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创作更多贴近群众生活,反映乡村新貌的优秀文化作品,带动农民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住我们的文化根脉,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实际上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摒弃一些农村的不良风气、陈规陋习,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文明新风,大力弘扬新时代的乡贤文化,用榜样的力量树立文明新风。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我国是农业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提升和传承农耕文明就是提升我们特有的软实力。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农村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良好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之一。当前,随着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农村社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和挑战,农村基层部门亟须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党的领导至关重要。基层党委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对于存在于农村的“微腐败”现象,绝不能有丝毫迁就和懈怠,只有坚持有贪必肃,有腐必反,关紧制度的笼子,才能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环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因地制宜,在法治基础上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同时要注重发挥德治的作用,树立道德模范,弘扬传统美德,提升村民的道德信仰。三者协作统一,相辅相成,最终实现乡村善治的美好愿景。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提出精准扶贫要求,推动中国扶贫战略实现重大转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五年来,我国的农村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从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看,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减少至2017年底3000万左右,五年累计减贫6600万人以上。从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看,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6年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4个百分点。在新时代条件下,精准脱贫攻坚战已经由“打赢”转变为“打好”,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按期完成脱贫任务,更要保证脱贫质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离不开长期坚持和认真贯彻。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按照三步走方针稳步前行。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一战略设计循序渐进,切实可行,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描绘了我国在今后一个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