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马鞍村 “两投入三联结”激活脱贫产业大发展

发布时间:2017-11-25 13:27:14 | 来源:农民日报 | 作者:肖克 刘久锋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贫困户,三变,两委,产业发展模式,野木瓜

本报记者肖克 刘久锋

天楼山下,芙蓉江河谷,山高坡陡,十亩见方的田土都难觅踪迹,这就是贵州省正安县和溪镇马鞍村。过去的马鞍村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全村3892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1095人。

如今,这个小村庄,却发展起了多个大产业,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传统农业发展中转型。马鞍村发展的秘诀何在?近日,记者走进这个小村庄进行了探寻。

逼出来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新模式

2016年初,马鞍村依托和溪镇引进的杭白菊加工企业,在田坝组靠近芙蓉江边的400亩土地上,种下了成片的杭白菊。

这是田坝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大规模种植玉米水稻以外的农作物。为了能脱贫,参与种植的村民非常积极,跟着村干部除草、挖地、种苗、养护……

后来,因为土质、气候、管理、市场等原因,杭白菊的种植最终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盈利,原本满怀信心的村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村“两委”的信心也开始动摇。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支撑。这是回避不了,也没有退路的事情。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提振村民的信心。”这是贵州省委宣传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入驻马鞍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刚到村里的时候也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该发展什么产业。”正安县委常委、副县长、马鞍村第一书记李刚介绍说。

目前,我国西部大多数行政村,特别是贫困村普遍缺乏技术能手、经营管理人才、农产品销售渠道,而很多当地的能人又缺少发展资金,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形态不活,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如何有效地将国家、集体的资金资源和能人的技术、经营管理能力、销售渠道等要素结合起来,降低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避免扶贫资金流失的现象,成为落实“三变”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亟须突破的掣肘。

如何破解马鞍村产业发展难题,驻村工作队走访村里的党员、能人和贫困户,与和溪镇党委、政府和马鞍村村支“两委”反复研究想办法,四处求师找出路,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出了马鞍村“两投入三联结”脱贫产业发展模式。

李刚介绍,“两投入三联结”脱贫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将国家或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实现“集体投资、能人投力”的“生产要素两投入”,并通过利益联结,形成集体、村民(贫困户)、能人共同分红的“利益共享三联结”。

“目前很多地方发展农业产业采取的是‘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最终的利润和国家的补助资金被公司(大户)拿了大头,而老百姓只得到土地流转的费用和打工的收入,虽然能够脱贫,但是要真正致富很难。”李刚介绍说,“现在我们采用‘两投入三联结’脱贫产业发展模式既可以避免国家、集体资产和资金流失,又补齐了村支‘两委’和能人的两块短板,发展壮大了脱贫产业和集体经济,并通过利益联结实现集体、贫困户、能人共同分红,形成了发展脱贫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精准脱贫‘三位一体’脱贫攻坚新格局。”

产业兴让村民脱贫致富更有信心

顶着炎炎烈日,正安县养鸡能人李家镇就开始一番“巡视”,他心里记挂着的,是马鞍村600亩林下养殖基地中的3万羽血毛土鸡。

“这个基地的规模是3万羽,总投入490万元,集体投入296万元,合作社投入194万元,如今已销售肉鸡1.8万羽,卖了126万元。”李家镇是土生土长的正安人,上世纪90年代初外出务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掌握了种植核桃和养鸡的技术,在政府“雁归兴贵”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引导下,返回家乡成立正安县程丰达核桃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搞起了核桃、林下土鸡的种植养殖。

“我们这个养殖基地捆绑75户贫困户328人。每户贫困户每年分红1800元钱,村集体每年还可以分红7.5万元,这个基地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红利空间。”李家镇介绍。

据了解,养殖基地的资产属于集体经济的性质,村里将脱贫产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把经营权承包给能人,集体拥有资产的所有权,能人和镇里、村里签合同,贫困户、集体和能人按约定的比例进行分红。

“两投入三联结”既能防止“垒大户”“套散户”的情况发生,解决扶贫资金流向何处的问题,也有利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让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

“过去有的帮扶单位在扶贫中,直接买鸡苗发给贫困户,那个是一次性的。有的贫困户把发出去的鸡苗拿到街上去卖,帮扶单位10元钱买来,贫困户8元钱就卖了。马鞍村这种‘两投入三联结’模式,通过实践证明是有生命力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老百姓每年都能得到收益,对于我们合作社来讲,也是非常好的。我们想把规模做大,自己没有那么多资金,通过这一模式,我们快速把合作社壮大起来,增加市场占有率,稳固销售渠道和客户,条件成熟了我们还想创建自己的品牌。”李家镇说。

目前,在正安县委、政府与和溪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马鞍村已投入资金1132.26万元,通过“两投入三联结”这一模式建起了存栏6000只种兔养殖基地(年出栏兔仔30余万只)、3万羽林下土鸡的养殖基地、100头生态肉牛养殖场。

2017年3月,按照“两投入三联结”脱贫产业发展模式运作,马鞍村引进了正安县旭民种养殖发展有限公司,落户马鞍村周家沟发展种兔养殖基地。

公司技术人员苏松介绍,除了提供就业岗位,基地对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将种兔发放到户养殖,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和保底回收;无养殖能力的贫困户,则由公司集中代养,实行保底分红。基地总投资920万元,集体投入704万元,公司投入216万元。可实现年出栏肉(仔)兔30余万只,年利润近360万元,贫困户和村集体可分红100万元,利益联结了50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保底分红1800元,最高分红可达2300元。目前,马鞍村种兔养殖基地已产兔仔3万余只,实现产值60多万元。

“以前没来兔场上班的时候就在家里的二三亩地上种水稻、玉米,养两头猪、几只鸡,一年种来只够一年吃。现在每月工资1600元,上满班有200元的奖金,加班费另算,种庄稼也没耽误,生活宽裕多了。”在肉兔养殖基地务工的蔡贡奎乐呵呵地说。

2017年,马鞍村在种植养殖业、通组路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中,吸纳当地群众长期就近务工20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300多万元。马鞍村的236户贫困户已得到第一次分红21.24万元。

目前,在正安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整村推进战略的强力推动下,马鞍村集中种植了1200亩核桃、600亩辣椒、500亩白茶、300亩野木瓜、300亩桃树、160亩卷丹百合,正在发动群众新种植白茶1000亩,还打算建设一个中型茶叶加工厂。马鞍村第一书记李刚信心满满地说,明年马鞍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50万元,利益联结马鞍村及周边5个村贫困户575户,每年分红100万元以上。脱贫摘帽后,马鞍村的集体经济将利益联结全村村民进行分红,实现整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既让国家的扶贫资金、帮扶资金到县里村里之后不“打水漂”,又要解决老百姓的脱贫致富问题,让脱贫产业和集体经济成长起来,还要培养一批当地的能人,让能人能够持续带领大家致富,这种“造血式”脱贫模式能真正实现持续增收,彻底摆脱贫困。“两投入三联结”,投出了新格局,联出了新天地。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