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年,精准扶贫结硕果 中国模式受称赞

发布时间:2017-11-07 10:22:58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周宏春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脱贫,扶贫,贫困,攻坚,精准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兑现这个承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为脱贫攻坚找到了一把“金钥匙”。《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印发后,建立脱贫攻坚制度,建档立卡摸准贫困底数,百万干部驻村帮扶,实行最严格考核制度等相继付诸实施。2013年至2016年,全国累计减贫5564万人。

精准扶贫,覆盖“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扶贫攻关的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为实现贫困信息精准到户到人,2014年起,全国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共识别出8962万贫困人口、2948万贫困户、12.8万个贫困村;基本摸清了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信息。每年12月31日,各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动态调整,标出脱贫人口,新建返贫人口卡。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进行回头看,补录贫困人口807万,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2017年2月,各地自查自纠2016年脱贫不实问题。2017年6月,各地进行动态调整,把已稳定脱贫的贫困户标出去,确保应扶尽扶。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已经构建完成,扣好了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颗扣子”。

各地在扶贫工作中,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而是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在各地扶贫脱贫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不少好的模式。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引导劳务输出脱贫,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动员全国千所技能培训学校为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提供培训就业服务;在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实现贫困人口就近转移就业。到2017年8月,481万贫困人口通过务工实现稳定就业。

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对那些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并与产业、就业、公共服务同步规划,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村和因病致贫贫困户的支持力度,攻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十八大以来,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89.6万人。

积极探索生态保护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路径。许多地方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工程”,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成了现实。国家还加强了教育脱贫,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等,割断“穷根”以免贫困的代际相传。

发挥社保的“兜底”作用。推进健康扶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组织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推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在做好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攻坚的同时,进一步重视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脱贫攻坚,防止出现“死角”和“盲区”。

坚持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严不实不精准问题,特别是要纠正形式主义问题,严防弄虚作假,不断提高贫困识别、帮扶、退出精准度。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推进信息共享,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填表报数和检查评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简言之,我国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紧抓住识别、帮扶和资金使用等环节,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探索出来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责任体系上。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强化组织领导、责任体系、监督检查、考核评估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分解落实《决定》重要政策举措101条,明确了中央国家机关76个有关部门任务分工。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贫困县党政正职攻坚期内保持稳定,以免政策扶持和工作的不连续。

政策举措上。国家出台了财政、金融、土地、交通、水利、健康、教育等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打出组合拳。中办、国办出台12个《决定》的配套文件,各部门出台173个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出台和完善了“1+N”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涉及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指标、资产收益扶贫等,使“老大难”问题都有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

投入体系上。2013年—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从394亿增加到861亿,累计投入2822亿元;省级及以下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也大幅度增长。安排地方政府债务1200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安排地方政府债务994亿元和专项建设基金500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扶贫力度明显增大,到2017年6月底,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3381亿元,支持了855万贫困户,贫困户获贷率由2014年底的2%提高到2016年底的29%。

驻村帮扶上。2013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2015年4月,中央有关单位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不仅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实现脱贫,而且自己得到锻炼和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选派驻村干部277.8万人。同时,还加强村两委建设,选好用好脱贫致富带头人,培养“不走的工作队”。

对口协作上。调整完善结对关系,实现对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帮扶全覆盖,实施东部267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结对帮扶西部434个贫困县的“携手奔小康”行动。加强定点扶贫工作,320个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贫困县,军队和武警部队定点帮扶3500多个贫困村。动员2.6万家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加大东部地区和中央单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支持,强化帮扶责任,“谁的孩子谁抱”。

监督体系上。中央巡视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内容。8个民主党派中央分别对应8个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省份,在攻坚期内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国务院扶贫办设立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把各方面的监督结果运用到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中。

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比例从2014年的70%提高到2016年的95%。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2016年整合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2340亿元,集中用于脱贫攻坚。全面加强资金监管。审计查出问题金额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36.3%下降到2017年的7.93%。其中,严重违纪违规问题金额占抽查资金的比例,由2013年的15.7%下降到2017年的1.13%,违纪违规问题明显减少。

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坚持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开展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工作成效考核,对综合评价好的8省通报表扬,对综合评价较差且发现突出问题的4省,约谈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考核结果送中央组织部,作为对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以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贫困退出上。建立贫困退出机制,明确规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的标准、程序和后续政策。指导各地制定脱贫滚动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贫困县和贫困村有序退出。各省(区、市)签订年度减贫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到县到村到户到人。对贫困退出开展考核评估,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质量。

四年来,精准扶贫的号角响彻大江南北,精准脱贫的阳光雨露惠泽贫困地区。26个贫困县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并由省级人民政府陆续批准退出贫困县。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改变如此多人的命运,在难度如此大的条件下创造如此辉煌的成就,在中国乃至人类减贫史上都史无前例。

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是扶贫理念的重大创新,“六个精准”是基本要求,“五个一批”是根本途径,“四个问题”是关键环节,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战略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方法论。脱贫攻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良好态势。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探索形成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加强领导是条件,群众脱贫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前提,合力攻坚是动力,基础设施要先行,持续发展靠产业。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应当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并推广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精准扶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全球减贫事业可借鉴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赞赏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和基层经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贺信中,高度评价中国精准扶贫成就,称赞“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虽然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得到了国际组织和外国政要的大力称赞,但还任重道远。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发出了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兑现这一承诺,唯有迎难而上、一鼓作气,举全党全国之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并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