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的讲话、考察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精准扶贫思想,精准扶贫思想不断完善,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
四年来,精准扶贫思想已经成为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核心基石,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理论渊源之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精髓。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而要做到精准扶贫,其核心要义就在于“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坚持以“六个精准”统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精确瞄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精准扶贫思想作为习近平扶贫思想精髓,贯穿于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始终。习近平扶贫思想的主旨在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主要问题,解决困扰我国扶贫开发实践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没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重在解决贫困问题的复杂化和艰巨性,精准扶贫思想注重扶贫的综合性与精准度相结合,制定综合性扶贫脱贫思路,实施精准扶贫和实现精准脱贫,凸显了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科学性。
大量实践证明,精准扶贫思想指导脱贫攻坚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地区面貌焕然一新。数据显示,2013年-2016年四年来,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91万人。2016年,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84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水平是2012年的1.5倍。贫困地区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文化水平明显提升,就近上幼儿园、小学的人数比重大幅提升,未完成初中教育的农户越来越少。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有合法行医证医生/卫生员的行政村比重、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的农户比重均超过90%,一半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2017年11月1日国务院扶贫办举行了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新闻发布会,到2016年,全国共有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这是1986年国家设定贫困县31年来,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贫困县数量净减少。
精准扶贫思想推动贫困治理体系日臻完善,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新实践。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推动下,脱贫攻坚顶层设计即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责任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已建立并不断完善。围绕精准扶贫的推进,中办、国办出台11个《决定》配套文件。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共出台100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方相继出台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贫困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贫困治理技术也日趋进步,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新实践。
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减贫新模式,为国际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精准扶贫以来,各地围绕“五个一批”开展了广泛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减贫模式,为国际减贫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中国经验。尤其是近几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形成的一系列绿色减贫模式,为解决贫困地区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光伏扶贫、旅游扶贫、互联网+扶贫等绿色减贫模式,探索了唤醒贫困地区绿色资源的新道路,对全世界的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
伴随精准扶贫思想指引2020年如期完成全面脱贫的目标,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任务,精准扶贫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毋容置疑,精准扶贫仍将成为解决中国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新遵循,指导我国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积极探索和创新。与此同时,精准扶贫还将成为中国推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和面临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任务和新期待。精准扶贫不仅是中国扶贫理论体系成果和智慧结晶,更是世界扶贫脱贫新成果与智慧的新体现,历史已经将中国扶贫脱贫与世界扶贫脱贫相联结,新期待已经将精准扶贫理论和智慧结晶列入了世界扶贫脱贫的理论宝库,新期待预示着新责任和新担当,预示精准扶贫理论和实践创新任重道远。(作者:张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万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