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脱贫350400人 精准扶贫生动的湘西实践

发布时间:2017-11-03 09:26:42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彭业忠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湖南,精准扶贫


10月26日,吉首市丹青镇大坪村,苗族村民张民应在自己的黑木耳种植基地展示菌棒。


2016年,张民应在市扶贫办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种植20亩黑木耳,收入30多万元,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今年11月3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4周年的日子。

穿行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块神秘的土地上,所见所闻,是当地土家苗汉各族干部和群众如期脱贫的坚定决心与干劲。一个个脱贫致富的故事、一个个发展壮大起来的扶贫产业,让人震撼与振奋——全州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0881户、754765人,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实现脱贫350400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60元增加到7413元,年均增长12%;2017年预脱贫38849户、147629人,贫困发生率预计控制在10%以内。

刚参加党的十九大回到自治州的党代表、自治州州委书记叶红专,对自治州的“真脱贫和脱真贫”,更是信心百倍。

叶红专告诉记者,今年6月23日在太原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扶贫——“2013年我到过的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3年多时间摘掉了贫穷帽子,实现了全部脱贫,当年的40个光棍已有一半成了家,而且新娘都是外村人”“湖南针对湘西州深度贫困问题统筹推进产业、就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社会保障等‘十项工程’。”

“这是对湖南精准扶贫的肯定,也是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精准扶贫的肯定。”叶红专说。

发展生产脱贫工程,是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长久脱贫的重要支撑

海拔1000多米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靖县白云山西边的山下,沟壑纵横的褶皱里,坐落着几个村寨——客寨、夕东等5个村子。随着蜿蜒曲折的道路,记者登上了客寨村的后山山顶。

夕阳的余晖下,从白云山顶至山脚,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唯有梯田里的黄金茶树,给人以小阳春季节的感觉。

清水坪镇党委书记邹高明快言快语地介绍情况,3800多亩黄金茶,进入采摘期的有2000多亩。发展方式有3种:北京和长沙各来了一家茶业公司,分别有1000亩;种茶大户有800多亩;村里的茶叶专业合作社有1000亩。

几个村民与记者的对话,让记者感受到了产业扶贫的力量。

42岁的土家族汉子彭凤标,是煤矿下岗工人,在村里没有田土,他说:“村支书周海林办了件大好事,让我有机会常年在茶园做工,家里经济才活络起来。”

60岁的苗族老汉吴正权,就是客寨村人,他说:“原来我们客寨、斑鸠、盐井、白岩、夕东5个村,都是产业空白村,大家脱贫无望。现在种植黄金茶,我们生活一年一个样。”

黄金茶成了扶贫茶、脱贫茶,成了保靖县最大的扶贫产业和脱贫产业。

与之相邻的古丈县,则是古丈毛尖茶的发源地。古丈毛尖茶也成了古丈县最大的扶贫产业和脱贫产业,2016年,3万多人因此脱贫。

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有313户1306人,人均茶园面积8亩多,201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400元,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85人全部脱贫。

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讲起上述精准脱贫的成绩时,喜不自禁。该村从一个每5户就有一名“单身汉”的贫困村,现已变成远近闻名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百佳茶叶村等,古丈毛尖茶这一产业功不可没。

2013年启动精准扶贫以来,古丈县委、县政府提出把茶叶产业作为第一富民产业,依托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特有资源,着力推进茶叶标准园、精品园建设,完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区+贫困户”和“市场主体+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加速了茶业现代化进程。

古丈县目前茶叶总面积达15万亩,全年茶叶生产加工6000余吨,实现产值5.6亿元。

在永顺县高坪乡那咱村,山丘间连绵不断的猕猴桃园蔚为壮观。山丘顶上是茂密的森林,茂林中,一栋栋民居点缀其间。这是最美的乡村风景,这是最易引发乡愁的所在。

在村里的冷库前,曾经的贫困户、52岁的土家族汉子颜敏,正在与村民们从车上往冷库里卸猕猴桃。颜敏告诉记者,他这车猕猴桃有4000多公斤,之前已卖了3万多公斤。至于纯收入,他说:抵得上几年打工收入!

发展生产脱贫工程,被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放在了第一位。这是根据自治州的实际,作出的精准举措。

柑橘、猕猴桃、茶叶、烟叶、蔬菜、中药材、油茶和以“湘西黄牛”“湘西黑猪”为主的畜牧水产等8大特色产业,成为引领百姓脱贫的主导产业,全州特色产业面积达340万亩。

现代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电商的支撑。“卖难”,曾经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

自治州在全省率先启动“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创建“互联网+”先行先试示范州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龙山县里耶镇麦子坪村村委会主任彭志斌介绍,村里有4000亩“里耶脐橙”,去年产量达5万多公斤,通过电商卖了4万多公斤,电商销售成了主渠道。

“这得益于州委州政府的‘互联网+’工程。”彭志斌感慨道。

像麦子坪村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体系的有效对接,催生更多经济新业态,湘西腊肉、泸溪椪柑、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凤凰的红心猕猴桃、永顺猕猴桃、龙山百合、里耶脐橙,共同成为互联网销售的“宠儿”。

全州电商扶贫共有276个点,年交易额达7119.2万元。

乡村旅游,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起乡愁,让土家苗汉各族群众脱离贫困

11月2日,吉首鼓文化节在德夯激情上演,这是吉首市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的一个重大举措,且已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龙山县里耶镇麦子坪村,一个巨大的山湾,叫“西拉部”——土家语“最好的地方”。彭志斌自己投资,修了一个坝,叫“西拉部水库”。水库四周,有土家吊脚楼、小木屋餐厅,水库下则是一个高标准游泳池。彭志斌依托这一切,建立起“西拉部农庄”,自己当上了“庄主”。

“州里搞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搞对了,夏天来游泳的客人络绎不绝,在这里做事的20多个贫困劳动力忙得不亦乐乎;水库尽头有一条古驿道,通过茂密的森林,连接着一个古寨,农庄正着手联合上面一个古寨,扩大乡村游的规模,让更多的贫困村民从中获益。”彭志斌平静的述说中,透着雄心与担当。

大山中的土家族村落惹巴拉,因湖南卫视2015年春节期间“直播惹巴拉”而广受外界瞩目。游客来了,投资商也来了。村里现在已开了10家农家乐。73岁的原村支书郭大妹,所开的“郭大妹农家乐”成了知名品牌,而且微信支付的方式也让客人们感受到更多方便。

惹巴拉前面的山包上,由北京消费宝集团正在打造的惹巴拉土家影视城,已初现雏形,28栋土家族木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古色古香。据苗儿滩镇党委书记向熊介绍,在这里将拍摄土家族的历史大剧——《土司王朝》。

惹巴拉相邻的六合村,已将6栋木屋和吊脚楼,改造成了极具土家特色的民宿。原住民可从房子的20年租期中获得丰厚的租金,可用租金参与集体建房,也可在规划的自建区自建房。

在龙山的乌龙山大峡谷里,著名的鲢鱼洞旁,上游是电瓶车道,下游是栈道。栈道旁,投资4000万元、27栋高端木屋酒店,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年底将全面竣工,可同时入住游客120多人。

自治州依托土家族、苗族两个主体民族神秘的民族文化,打造两条民族文化探源的精品游线路,是乡村旅游脱贫工程的大手笔。

土家探源精品游线路,将自治州土家族风情浓郁的地方,如珍珠般串联起来:沿酉水流域串联龙山惹巴拉、保靖首八峒、永顺老司城、古丈张家坡等土家族古村落,同时实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特色民居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

神秘苗乡精品游线路,将自治州苗族风情浓郁的地方,如珍珠般串联起来:从吉首德夯串连凤凰老家寨、泸溪岩门、保靖吕洞、花垣金龙等苗寨古村落,同时实施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特色民居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

这两条精品游线路,将由1000公里旅游公路、1000公里生态旅游景观走廊、1000公里旅游慢行体系共同组成。

2016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1亿元,带动3.7万人脱贫。

易地扶贫搬迁,向城镇集中、向乡村游景区景点集中、向产业园区集中,配套设施建设、配套产业开发、配套就业岗位

武陵山上,有的一方山水,无法养活一方人。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暖风,吹到了武陵山上。一个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家苗寨,在党委政府的有序安排下,开始了易地搬迁。

凤凰县的易地搬迁工作,卓有成效,具有典型性。

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原来居住在雷公潭峡谷中的35户100多名苗族同胞,于2017年1月17日,全部搬迁至腊尔山镇旁边的“同福苗寨”。

记者看到,35栋苗族特色砖瓦房,按着地势、也按照苗族的建筑习惯,围成了一个大圈。农家户户都在当头的墙上,插着一面鲜艳的国旗。

60岁的单身汉龙安富,看到记者采访,主动向记者讲述搬迁后的好处:“我的心情变好了,大家的心情都变好了。”

村支书麻金革告诉记者,龙安富和村里的十几个劳力,跟着他一起做些小工程,平均一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寨子名叫“同福”,是村民们共同取的,通过搬迁共同幸福之意。今年国庆节时,同福苗寨自行组织了升旗仪式,祝福祖国、感恩祖国。

据自治州政府接待处副主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胡丕宇介绍,驻村扶贫工作队因人因户施策,因地制宜帮助他们发展富硒辣椒、猕猴桃、黄桃、山羊等特色产业,并加强教育培训、转移就业,形成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帮扶、人人有事做”的好局面。今年,预计全村人均纯收入可达6800多元,全村99户贫困户将全部脱贫,夯卡村将退出贫困村行列。

10月18日上午,也就是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开幕的当天,凤凰县腊尔山镇举行易地搬迁安置点分房入住仪式,喜迎党的十九大。

腊尔山镇拉忍村7组贫困户龙建文,从该镇党委书记孙云峰手中接到了易地搬迁安置房的钥匙。和龙建文一样,来自叭苟、的贺、务能、苏马河等13个苗族村的95户432名苗族贫困群众,当天也拿到了新房钥匙。他们将告别偏远的山窝、老旧的住房,搬进位于腊尔山镇农贸市场旁边宽敞明亮、交通便利的安置新区,由“乡下人”变成“街上人”。

十九大召开期间,凤凰县17个乡镇1284户5392名易地搬迁贫困群众,领到了安置房钥匙,憧憬着今后的幸福生活,大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

按照“一次规划、两年实施”工作思路,凤凰县规划实施23个集中安置项目和1个分散安置项目,总投资12.04亿元,项目用地面积1337亩,共涉及17个乡镇216个村663个自然寨,覆盖贫困户3336户14386人。

为了使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安居乐业,凤凰县在建设安置区时遵循“三集中三配套”原则,即向城镇集中、向乡村游景区景点集中、向产业园区集中,配套设施建设、配套产业开发、配套就业岗位,切实解决搬迁户的后顾之忧,确保他们通过易地搬迁脱贫致富。

十九大代表、凤凰县委书记颜长文,11月1日来到禾库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宣讲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这是自治州最大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占地面积600亩,建成后能容纳贫困户1030户4872人。

颜长文对安置小区项目部的干部职工说,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项目建设抓实抓细,倒排工期,确保按时完工、按时搬迁。

穿行在武陵山区,看到一个个已建成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让人心潮澎湃——龙山县洗车河镇,已经建成48套房子,与之相邻的69套房子也正在建设中;在花垣县民乐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响水村34户123位村民喜迁新居。

2016年以来全州建设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58个;分散安置8546户,其中自建5140户。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