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滴灌”美好“黔”景 贵州省水利厅对口帮扶黄平县侧记

发布时间:2017-10-28 11:20:03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张佳鑫 王伟康 王凡 | 责任编辑:刘晨曦

关键词:黄平县,第一书记,贫困户,滴灌,扶贫攻坚

新华网贵阳10月26日电 “今年就要脱贫了,每户将有6万多元收入,作为党员起到了带头作用,我很自豪。”44岁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大碾坊村村民黎加祥边用水管向养殖池中注水边说。他还介绍在“第一书记”帮助下在水塘上种植水培蔬菜的规划。黎加祥家7口人,光靠种地,人均收入仅1300元左右;开始水产养殖后,变化翻天覆地。这巨大的变化,得从扶贫工作队入驻后说起。

贵州省水利厅扶贫工作队入驻后,筹集资金修筑了分洪沟渠和供水项目,引进社会投资。稻田根除了洪灾,田垄间能安心养稻花鱼,新建的输水管路为大闸蟹提供了水源。黎加祥带领合作社的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是贵州省精准扶贫过程和成果的缩影。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户们大多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进程中困难重重。但在水利扶贫干部的“精准滴灌”下,难啃的“贫困硬骨头”正被滴水穿石,长久以来积攒的贫困问题仅一年时间就有了明显改善,全面小康的美好“黔”景看得见、摸得着。

省水利厅厅长王扬赴黄平县谷陇镇宣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并调研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工作。

扶贫攻坚 水利争先

基础设施旧貌换新颜

贵州山清水秀,但岩溶山区蓄水保水难。黄平县所在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武陵山区和乌蒙山区三大片区,是贵州水利设施最薄弱、生态环境最脆弱、贫困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平县谷陇镇就是因水致贫的典型。扶贫工作队在充分了解县情乡情民情的基础上,从组到村、从村到乡、从乡到县,层层理思路订规划,与黄平县研究出台了《黄平县2016—2017年水利扶贫规划》《黄平县谷陇镇定点包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根据规划,谷陇镇将新建青塘水库拦河坝1座,供水量达361万立方米,能解决谷陇集镇及周边村寨生活生产用水不足的矛盾;配套新建的水窖和渠系工程将进一步夯实当地的水利基础设施。谷陇镇定点包干脱贫攻坚指挥部联络员熊烈说:“到2020年全部项目实施完成后,能有效保障全镇3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不返贫。”

产业支撑 各显神通

授之以渔才长久有鱼

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支撑,能持续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才能为贫困户带来实打实的长久收入。扶贫队因地制宜,层层发力。帮助乡镇理清水利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和发挥好农业种养殖结构规模效应,开展“大产业”;帮助各村集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设施,发展特色“小产业”;在资金、技术上帮助贫困户发展适宜项目,提高家庭经济收入,解决脱贫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根据规定,驻村干部每月到联系村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就合格,而且没有业绩考核。但看到贫困群众艰难的生活,扶贫工作组的人马不停蹄地了解各家情况,联系资金和项目,通过‘私人订制’让他们尽早脱贫致富。”驻派城溪村“第一书记”韦零说。

“第一书记”们用心给贫困户无微不至的帮助。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克麻村“第一书记”陈开军有着自己独到的眼光。“黔西南、黔东南州前几年的杨梅和葡萄滞销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已经和专供出口的公司签订了香菇收购协议,销路不愁了。”他说,田地每年可以种植两轮时令蔬菜和一轮香菇,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几千名师生也为蔬菜找到了归宿。

  “第一书记”在田间地头开展农田水利项目论证。

扶贫既要立足长远,又要解近渴,有些产业虽能带来长期收益,但是见效时间太慢。“第一书记”们考虑周全,让田里的农产品展开创收接力,销售款一笔接着一笔。在大碾房村扶贫资金入股的猕猴桃田里,“第一书记”素坤边除杂草边说:“猕猴桃3年才能结果。我们在田里套种的何首乌,叶子在火锅店特别畅销,两年生的何首乌也和制药厂签了收购合同,第三年猕猴桃就上市了。”

在“第一书记”们的带动和帮助下,旧州镇的服务业也方兴未艾。谷陇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刚成立不久,这个以党支部、种植大户为骨干成立的公司,筹集扶贫资金和村民资金,利用青山绿水和原生态美食开展农家乐经营。“我们从村里的贫困户中挑选管理人员、餐厅服务员和种植养殖人员,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在家门口脱贫。”公司法定代表人、谷陇村支书赵其军说。

为让贫困户们能“旱涝保收”,贵州省水利厅积极联系城镇的用工需求。8月25日下午,谷陇镇定点包干脱贫攻坚指挥部会议室里分外热闹。“此次计划招收55名生产工人和20名送水工。”贵阳北极熊水业一名工作人员说,“月薪3000元到5000元,签订劳动合同,购买社保,还免费提供住宿。”现场了解到,这家企业是贵州省水利厅主动联系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优先录用。

扶贫攻坚,贵在精准。通过目标明确的规划方案和接地气的扶贫举措,为帮扶对象量身定制的“脱贫套餐”开始发力。据悉,今年年底谷陇镇克麻村将率先脱贫。

精神扶贫 动力永存

扶得起还要立得稳

精准扶贫是场硬仗,也用做足软功夫。2016年3月,“第一书记”陈开军针对贫困户杨志华家有劳力、无资金、无技术的境况,商定了“务工+种养殖”的路子。但当地银行用特惠贷支持时,杨志华变卦了,理由是怕还不上利息。陈开军把市场前景、种植收益和风险规避等详细说明,用附近的案例实地印证。经过几轮思想工作,杨志华终于同意种药材,并入股村集体企业参与分红。去年年底,一家的年收入接近10万元,顺利脱贫。今年6月,他的新房已经建起,入户路和院墙修缮一新。

身边榜样的力量更有说服力。城溪村29岁的大学生吴锦利用家乡的绿色资源创业,蜜蜂和山地鸡养殖已经成型,但盖好的猪圈因启动资金不足,得等其他项目回款后才能继续开展养殖。“第一书记”韦零采用“村集体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使用贵州省成立的极贫乡镇扶贫基金作为贫困户的股金和吴锦合作,招收贫困户务工。在韦零的及时帮扶下,吴锦吃下定心丸,坚定了扩大生产、搞多种经营的决心。

  “第一书记”在田间与一位苗族妇女商谈土地流转。

扶贫必须从娃娃的教育抓起。“谷陇村一个村干部刚反映村里11岁的孩子雷花妹没能上学。”裤腿一身泥的素坤刚从田里回来又匆匆出发,在辍学儿童家里了解到,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她与奶奶相依为命,性格胆怯,经常上课途中突然跑出,不会讲普通话,不认识数字。经过多方协调,学校作出承诺,雷花妹可以从一年级读起。素坤又联系她的家长回来陪读一段时间,进行疏导和陪伴。

“从去年10月贵州省水利厅对口帮扶谷陇镇以来,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已从2.5万人下降至1.9万人,‘第一书记’们带领村民们攻坚克难,咬住‘贫困硬骨头’不放松,取得了实打实的效果。”熊烈介绍。(张佳鑫 王伟康 王凡)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