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在精准扶贫中的责任

发布时间:2017-10-23 10:40:29 |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王晓毅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企业家,扶贫,责任

原标题:企业家在精准扶贫中的责任

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月初发布《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提出“引导企业家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并特别指出,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企业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们一般把企业家参与扶贫看做是出钱出物。由于企业家拥有资金实力,他们可以也应该将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扶贫济困是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在这方面,有许多企业表现出色,有些企业家以企业的名义捐资助学,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有些企业家组建各种形式的基金会,推动扶贫向专业化发展;有些企业家将自己毕生积累的财富捐献出来,用于贫困地区发展。这些企业家的行为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典型。

尽管出钱出物是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企业家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出钱出物,更重要的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帮助贫困人口提高素质,推动新的扶贫机制的生成。

扶贫的核心问题是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需要企业家的进入。如果说以往的扶贫主要是通过生产条件的改善以提高产量,从而满足贫困户的温饱需求,现在的扶贫则需要激活贫困地区的资源,带领农村贫困人口进入市场。许多贫困地区的青山绿水并不能自然为农民带来收入,但是通过企业的运作,原本贫困的乡村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众多游客;许多当地的农副产品做成了品牌,卖出了好价钱。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企业家的参与和企业化的经营往往是不可或缺的。许多从事扶贫的政府官员都表示,离开了企业家,农业产业化就无从谈起,因为只有企业能够将投资、生产和营销结合在一起。一个好的企业家可以带活一个区域。比如贵州省六盘水的大用现代农业产业园,集合了24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和23家小企业,通过特色农产品开发和休闲旅游,将原有的资源盘活,带动了13个村的发展。

企业也可以成为贫困人群的学校,推动贫困农民素质提高。贫困人群要脱贫致富需要学习知识,提高能力,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而在企业的工作实践是提高贫困人群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一些企业通过招工的方式将贫困家庭的劳动力招收进入企业,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这些劳动力的素质迅速提高,成为企业的骨干。在农业产业化中,一些贫困户进入农业企业,边干边学,掌握新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一些农民在掌握了技术以后开始从公司租赁土地进行管理,或者开始自己创业,成为新型农民。如果说企业为贫困地区带来了新的技术、市场和管理知识,那么贫困农民在企业的工作实践可以帮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企业可以促成新的扶贫机制的产生,比如企业作为主导,将农村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激活闲置和废弃的资源。农村的土地、山林、池塘乃至自然景观等资源被激活后,作为股份投入到农业产业中,农民与企业相互融合过程中,随着企业发展,农民可以获得稳定的资产收入。典型的如贵州六盘水“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就是将农民的资产与企业的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了贫困户长期受益的机制。

精准扶贫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同时也需要防止那些投机的企业家损害农民利益。企业经营的目标在于盈利,但是参与精准扶贫的企业不能将盈利作为第一目标。那些推动农村发展的企业家需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有造福乡里的愿望,将扶贫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其次,要有一套完善的机制与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分享企业发展的利益;再次,还要有风险防范机制。贫困人口的生计非常脆弱,经常无法承担市场的巨大波动,企业要帮助农民抵抗风险。

同时防止某些投机的企业借精准扶贫坑害农民。有些企业进入贫困地区的目的在于套用国家扶贫的优惠政策,廉价利用农民的资源,骗取地方政府的补贴。这类企业往往缺少长期规划,甚至通过欺骗农民和地方政府获得利益。一旦这种企业进入,不仅不能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甚至可能造成新的贫困。

地方政府是产业扶贫的推动者,因此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需要严格考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为那些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提供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扶贫和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坚决防止投机企业借扶贫之名损害农民利益。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